“一站解纷”解民忧暖民心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为了19000元工资,我前前后后跑了五六趟,心里又急又慌。没想到来综治中心,一场调解就把薪酬问题解决了,孩子的学费终于有着落了!”在漳州市华安社会治安综治中心办理大厅,江西籍务工人员李克华在调解协议书上按下手印时,眼眶泛红,话语之间满是感激。

这温情一幕,是华安县综治中心今年深化治理改革的生动注脚。华安充分发挥小县机构改革成果,有机整合21个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资源,通过常驻、轮驻、随叫随到方式进驻综治中心,彻底拆掉阻碍群众办事的“部门墙”,实现人员“物理整合”和治理功能“化学整合”。

走进华安县综治中心大厅,专业引导员会第一时间上前接待,像“全科分诊护士”般耐心问询,快速厘清群众诉求,精准分流至公共法律服务、劳动争议(仲裁)等6个专业窗口。

面对跨部门的“硬骨头”问题,华安县综治中心将启动“吹哨报到”机制——相关单位立即响应、协同调解。这个机制的关键在于,部门派驻人员的日常管理、考核权限部分移交中心,考核结果直接挂钩年度绩效。这让“哨声”成为硬命令,确保人员“人到位、心到位、力到位”,杜绝“形式报到、实质缺位”。此外,中心还引入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等社会力量,提供普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将“职能融合”从党政部门延伸至专业机构,构建多元共治大调解格局。

“以前办事像没头苍蝇,现在有了主心骨!”刚解决完充电桩纠纷的居民林青称赞道,“引导员一眼就看穿问题关键,直接带我去专业调解室,协议白纸黑字盖章,心里特别踏实!”

华安地处山区,专业力量分散。面对复杂矛盾纠纷时,难免陷入“单打独斗”的困境。为打破这一局面,华安县创新思路,将优质资源下沉一线,打造了一支常驻百姓身边的“金牌调解集团军”,让矛盾调解从“单打独斗”升级为“集团作战”。

综治中心推动法院、检察院、公安等执法司法力量常态化入驻,针对劳资、道交、山林等高发纠纷,创新设置“安薪调解”“金牌调解”等专业模块。尤其在漳州全市率先引入劳资纠纷调解、工伤认定、劳动仲裁三大职能,11名专业人员整建制进驻,无缝衔接检察院“安薪调解”法律监督机制,打造“调解—认定—仲裁—监督”全链条解纷体系,让劳资纠纷化解从“多头跑”变“一站清”。

基层的“对比算账”工作法在纠纷化解中屡见成效。综治中心传承这一工作法,金牌调解员邹景阳便是方法的熟练运用者,“我们调解时,不只是机械地算‘固定账’,而是帮群众厘清纠纷中符合自身利益的‘感情账’‘时间账’和‘成本账’,引导他们理性看待问题。”

此前,一起巨额遗产纠纷陷入僵局。邹景阳团队连续奋战13小时,运用“对比算账”工作法,融情于法,耐心沟通,县妇联以“娘家人”身份温情疏导,成功引导双方握手言和。

“13个小时,从白天调解到深夜,调解员没吃一口饭,嗓子都哑了。”当事人陈晓霞感动落泪,专程送来锦旗,“你们待人真诚、处事公正,不仅帮我们争取权益,还挽回了亲情。”

针对山区地域广、管理盲区多、风险发现慢等难题,华安县借助数字化手段,构建起“事前防、事中控、事后解”的风险防控体系,打通公安、法院、司法、信访等多部门数据端口,将信息汇聚至“平安漳州e家”智能中枢。

同时,华安还充分激活基层网格力量,构建“网格覆盖,指尖上报”的排查网络。全县500余名护林员、河道专管员化身“移动探头”,用专用APP将山林火灾、河道堵塞、道路塌方等隐患一键上报。平台接报后,立即受理、派单、督办,形成闭环管理,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以前遇上道路塌方,得层层上报,等好几天才有人来处理。现在不一样了!”护林员邹胜坤指着手机屏幕说,“刚传完塌方照片,还没走到下片林子,平台就显示‘已受理,正在处置’,老百姓出行更安心了!”

从“职能融合”破壁垒,到“资源融通”聚合力,再到“数据融智”筑屏障,华安综治中心以“三融三实”为抓手,深化“一站解纷”模式,用高效暖心的服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让平安之花绽放在华安大地。(记者 黄长秋 通讯员 唐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