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午后,阳光正暖,在位于甘肃省渭源县新寨镇姚集村的有机中药材药源基地里,绿油油的党参叶闪着金光,散发出浓浓的药香味。药农谢亚军在田间弯着腰精心打理着一年的希望。
“再过一个多月就开挖了。以前种党参凭经验,现在按照技术标准来,不仅产量提高20%,每斤还能多卖两块钱。”谢亚军算起增收账,他家通过合作社带动加入基地,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技术,今年种植的18亩党参收入预计可达25万元。
谢亚军所说的“技术标准”,是渭源县严格执行的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建设标准,即通过建成渭源道地中药材溯源系统和数字合作社,对中药材种子种苗、种植管理、采挖、运输、加工、仓储、销售等环节进行全程记录和管理,实现中药材从“田间”到“车间”,从“原药”到“产品”的溯源闭环,让道地药材有了“数字身份证”。
“技术创新是保障品质的核心动力。”正在田间指导中药材种植管理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专家李继平表示,为严控质量,基地严格执行统一种苗、统一技术规程、统一采收加工等“六统一”管理体系,每一株成品党参都可以追溯至所产地块和全过程生长情况,实现中药材全链条数字化监管。
药材好,药才好。渭源县立足“天然药库”资源禀赋,聚焦加快建设“全国道地中药材大健康产业基地”目标任务,以有机药源基地建设为支点,在全省率先推进GAP基地建设,GAP模式的创建不仅打开了全县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门,让35万亩药田焕发绿色生机,还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从“经验种植”到“标准生产”,渭源县以GAP基地建设推动中药材产业全链条升级。
在渭源县路园镇小园子村有机中药材药源基地,2000亩中药材长势喜人。除草、施肥、灌溉、测量数据……药农和技术人员忙碌在田间。这片集党参种植、黄芪种植和党参育苗、黄芪育苗于一体的GAP基地,实现标准化栽培、专业化施肥、精细化田间管理,让基地所产中药材更优质、更安全、更稳定、更可控。
这种精细化、可追溯思维正在重塑产业格局,同时赋予加快建设“全国道地中药材大健康产业基地”澎湃动能。
渭源县按照“南归北参川芪”种植布局,创新推行“政府统筹引领、科技保驾护航、第三方企业托管服务、终端药企跟踪共建”四位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全产业链整体推进、协同发展的GAP发展模式。渭源县还投资900万元在新寨镇、路园镇等乡镇建成千亩中药材有机药源基地和绿色标准化基地,打造核心示范基地9个1.8万亩,建成中药材万亩片带3个,带动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5万亩,其中绿色标准化种植面积31万亩,标准化率达88%以上。
“2024年全县10家企业申报的6.8万亩GAP基地通过省级符合性检查,占全省总量近三成。”渭源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东生介绍,2025年渭源县中药材GAP基地申报面积已达14.7万亩,24家企业等待验收,占比接近全省一半,这充分证明了GAP模式的吸引力。
甘肃佰世堂有机中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技术负责人焦胜对此深有体会:“作为全省首家提供GAP基地种植端技术托管服务的企业,我们运用数字化手段,帮药企解决了规范化种植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也带动了农户增收。”
目前,渭源县中药材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已完成“全国首个全域中药材GAP种植示范县”规划目标的近一半。从“天然药库”到“品牌药仓”,渭源县以GAP基地建设为支点,蹚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升级之路。这把凝聚智慧与标准的“金钥匙”,不仅打开了中药材品质溢价的空间,还为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渭源篇章”。(记者 吴舒睿 通讯员 马富平 王亚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