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有“价” 绿水含“金”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青山有“价”,绿水含“金”。近日,山东省肥城市老城街道与山东领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协议》,标志着泰安市首例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落地,这片曾因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碎片化导致30%耕地撂荒的荒坡地,通过系统治理与市场化运作实现年增值50万元,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

系统治理:荒坡地变“生态银行”

“以前家里的地又散又荒,现在村里一整治,地成了大块儿的,我既能把地包出去收钱,还能打工挣份收入,日子越过越有盼头。”站在曾经荒芜的坡地上,看着成片绿油油的花生田,老城街道李庄村村民乔翠萍笑得合不拢嘴。她的感慨,正是老城街道坡耕地治理成效的生动写照。

曾经,老城街道的坡耕地因地势起伏、地块零散,面临着水土流失、耕作不便等难题,成了村民口中的“三跑田”——跑土、跑肥、跑水。

转机随着水土流失治理而来。近年来,老城街道实施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小块并大块,原坡式梯田改水平梯田等措施,配套排水沟、新建进地涵、植物护埂等工程,将3594亩零散坡地整合为集中连片良田,治理后项目区年蓄水能力提升18万立方,水土流失强度下降76%,植被覆盖率从22%跃升至45%,真正让荒坡地变成了会“呼吸”的生态海绵。

市场破局:生态价值变“真金白银”

然而,如何让山水优势转换为经济效益?老城街道积极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推动项目试点先行,“这150万元不是土地流转费,而是生态价值的市场定价!”老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江汀说。这场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本质是通过市场化机制为生态保护“明码标价”,让绿水青山的价值看得见、摸得着。

2025年,老城街道委托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对治理后的1200亩坡耕地进行全周期价值核算,通过对比治理前后的水土流失强度、植被覆盖率、蓄水能力等指标,最终核定年净价值增量达50.6万元,较治理前提升230%。这一数据为公开竞标提供了科学依据,也让企业愿意为“生态溢价”买单。

通过公开竞标,山东领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150万元获得3年经营权,超过当地的土地流转均价。企业看中的不仅是土地规模,更是生态治理带来的附加值。“治理后的梯田土壤肥力提升30%,灌溉效率提高50%,这是传统耕地无法比拟的优势。”公司总经理孙兴说。

反哺机制:治理循环“自我造血”

老城街道的创新不止于交易本身,而是通过构建“生态循环—经济循环—治理循环”三大体系,形成了“治理—增值—再治理”的闭环模式,真正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

在老城街道的“三循环”体系中,治理循环是确保生态效益持续释放的关键一环。根据交易协议,150万元交易收益的20%,被定向反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与水土保持功能巩固提升,这笔资金如同“生态种子基金”,让曾经的“政府输血”变为“自我造血”,为后续治理提供了长效保障。

“这笔钱是精准投向最需要的地方。”老城街道水利负责人邢立军展示着今年的反哺项目清单:维修排水沟2.3公里、加固土坎梯田护坡15处……每一项都直指治理痛点,通过建立“街道+村集体+企业”三方共管机制,生态效益得以持续释放。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从前治水保土是为生存,如今守山护水能生“金”,从“生态账”到“经济账”,从“政府买单”到“市场共担”,老城街道用一场市场化破局,让生态保护从“成本投入”变为“价值产出”,为“两山”理念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老城方案”。(记者 陈曦 通讯员 纪宗玉 宋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