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结硕果 特色采摘促增收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走进安徽泗县刘圩镇秦场村,一幅“红绿交织”的乡村振兴图景徐徐展开:江上青纪念园内,游客们聆听革命故事,感悟红色精神;不远处的“慧果”采摘园里,红艳艳的桃子掩映绿叶,黄澄澄的梨子压弯枝头,果香四溢中,农户们正忙着采摘、装箱,欢声笑语回荡田间。近年来,秦场村依托红色资源与生态优势,探索“红色旅游+特色采摘”融合发展模式,既赓续了红色血脉,又壮大了“甜蜜经济”,成为皖北地区独具特色的乡村红色旅游示范点。

红色底蕴赋能 乡村旅游焕发新活力

“这片土地不仅孕育了丰收的果实,更流淌着革命的血液。”秦场村党支部书记张明介绍道。作为第二批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秦场村以江上青纪念园为核心,高标准打造红色旅游产业链:游客接待中心、民俗馆、村史馆等设施一应俱全;文化广场上,“缅怀革命先烈”主题活动定期举办;贯穿村内的景观大道,将红色景点与生态果园串联成线。全村年均接待游客超6万人次,红色文化教育品牌日益响亮。

“我们专门设计了‘红色研学+果园采摘’一日游路线,游客既能接受精神洗礼,又能体验田园乐趣。”采摘园负责人王创说。在“红色小院”聆听革命故事后,游客步行10分钟即可抵达果园,亲手采摘富硒苹果、黄金蜜桃等特色水果。这种“生态+红色”的创新模式,让游客“留得下、玩得好”,更带动了周边农家乐、垂钓中心等配套产业蓬勃发展。

特色果香飘四方 “甜蜜经济”富农家

走进“慧果”采摘园,300余亩果树郁郁葱葱,饱满的果实缀满枝头。王创正指导工人修剪枝条:“咱这儿的梨子皮薄核小,苹果脆甜多汁,桃子清脆爽口全靠科学种植!”作为返乡创业代表,王创2015年流转土地成立家庭农场,多次赴山东学习技术,并聘请专家“量身定制”种植方案。如今,果园年产水果超百万斤,年收入突破百万元,富硒苹果、星冠梨等产品通过线上线下远销全国。

果农在水果园里采摘桃子。(吴天元 摄)

“家门口干活,挣钱顾家两不误!”王纪标夫妇在果园务工年收入超4万元,像他们这样的村民共有58人。采摘旺季时,基地还临时雇佣周边村民,人均月增收2000余元。随着果园进入盛果期,王创计划延长果品储藏时间,并开发果干、果酒等深加工产品,进一步拓宽产业链。

红绿交融,生态与人文共谱振兴新篇

秦场村深谙“红色是精神底色,绿色是发展根基”的融合之道,在红色资源的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开发中,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文化引领的振兴之路。

一方面,村内大力整合现有红色资源,通过建设标准化展陈场馆、数字化革命档案、沉浸式体验项目,秦场村不仅守护了红色记忆,更让革命故事可触可感、直抵人心。红色不再是静止的陈列,而是化身为贯穿旅游动线、融入村民日常的活态文化。

另一方面,村庄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治理,坚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实施生态沟渠建设、恢复田间生物多样性,村庄持续改善土壤与水系环境,为绿色果蔬产业、特色种植产业打下坚实生态基础。如今,村庄四周果园层叠、绿意盎然,不仅形成了天然的生态屏障,更营造出“红在绿中、绿映红韵”的独特风光。

秦场村以“红”带“绿”、以“绿”衬“红”的发展思路,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走出了一条人文与生态相携、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可持续发展新路。“未来,我们要让秦场村成为皖北‘红绿融合’的金字招牌!”谈及规划,村两委信心满满——智慧农业大棚、打造红色文创品牌、开发亲子农耕体验项目……人居环境改善与产业升级同步推进,村民的“钱袋子”和“精神家园”同步充盈。(记者 吴昊 通讯员 刘娜英 王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