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瓜果飘香,山东肥城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核桃长势好,价格也稳定,我家种了35亩,预计能收获6万多斤。”潮泉镇村民于志明一边忙着采摘青皮核桃,一边笑着算起增收账。
走进潮泉镇,饱满的青皮核桃挂满枝头,田间地头处处是农户忙碌采摘的身影。
今年潮泉镇青皮核桃产量再创新高。目前青皮核桃收购价稳定在0.8元每斤,采收高峰期全镇每日采收青皮核桃15吨左右,新鲜核桃源源不断运往加工企业,为农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基。近年来,肥城市立足资源禀赋,坚持“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将一个个小产业、“土特产”,培育打磨成农民增收的“金饭碗”,探索出一条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在孙伯镇西程村,金灿灿的绞瓜同样迎来丰收季。“我今年种了1亩多地,亩产能超7000斤,产值差不多15000元!” 村民胡克军的脸上写满了丰收的喜悦。
西程村的金丝绞瓜凭借“瓜肉自然成丝”的独特特质,早在2018年就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成为村里响当当的特色产业。“今年村里种植面积达26亩,比去年新增十多亩,平均亩产6000斤左右,村集体增收10万余元,产品直供各大商场、超市。”西程村党支部书记胡金征介绍。
这份丰收的喜悦,得益于孙伯镇推行的“三统一”模式——统一供应种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订单销售。镇里的农技专家定期驻村,手把手传授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让村民实实在在尝到了科技种田的甜头。今年,孙伯镇已有8个村实现规模化种植,并与金丝绞瓜生产研究基地合作引进新品种,建成高品质示范田60亩。
在肥城,特色农业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持续释放着蓬勃潜力。走进王庄镇张庄村的种植大棚,工人们正忙着对西红柿秧苗进行精细管护。
“9月是菌果蔬轮作模式中西红柿种植的关键期,既要及时拉秧铲土、打叉通风,还要在开花三天内完成授粉,这样才能保证后期丰收。”王庄镇农业部门负责人张慧定期到棚里提供技术指导,话语里满是对丰收的期盼。
近年来,王庄镇立足本地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广高效果蔬种植模式,不仅提升了农田利用率,更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在王庄镇张吴村的蔬菜种植基地,香菜、包菜等经济作物即将上市。“今年我们种了10个棚的香菜和包菜,面积约20亩,跟肥城市区各大商超合作,他们出种子、给技术,我们负责管理,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左右。”张吴村党支部书记王启富算起账来,笑容格外灿烂。
目前,王庄镇已发展特色果蔬种植500余亩,形成大棚蔬菜、山地果品等多元产业格局,有效推动了土地增效、农民增收,走出了一条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的坚实之路。
振兴乡村不搞“千村一面”,发展产业不拘“一个模式”。如今的肥城,村级产业如百花绽放,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越来越宽。一座座传统村庄在产业赋能下实现美丽蝶变,一个个特色产业在精心培育中逐步发展壮大,一幅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在肥城大地上徐徐铺展。(记者 陈曦 通讯员 纪宗玉 肖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