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多方协同催生新质生产力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站在安徽鲁控环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鲁控环保”)数字化车间里,90多台先进的智能化设备正高效运转,技术人员仅需在数字化系统上进行简单设定,就能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高效转化,产能与绿色化水平同步大幅提升,构成了安徽省太和县产业变革最直观的图景。

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工作中,太和县通过政策、金融和产业等多方面协同发力,持续简化项目申报及审批流程,积极促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加速催生新质生产力。这一举措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技术革新,也为太和县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位鲁控环保数字化车间正在操作设备的技术人员,他说,过去人工操作多个环节,效率较低且易出错,如今借助智能化设备,工作变得轻松,产品质量也更有保障。

鲁控环保副董事长邢秀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项目实施后,废旧塑料处理量增加了2000吨,能耗降低了100多吨标煤,生产效率提升了10%以上,产品质量也更加稳定。”

企业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的背后,是国家设备更新政策的持续支持。在与邢秀亮的交谈中,记者发现鲁控环保的转型并非一帆风顺——去年企业在推进绿色化改造时,曾陷入资金缺口的困境。关键时刻,当地工作专班主动提供帮助,协助企业成功申报大规模设备更新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很快一笔580万元的资金打到企业账户。这不仅推动了设备更新进程,还为企业研发投入和产品迭代升级提供了资金支持。

这笔资金的落地,是政策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给了我们很大的发展信心。预计今年年底,我们产值突破50亿元的目标。”邢秀亮表示。

随着工业企业“我要改”的呼声增多,太和县积极引导企业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推动产业变革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重构”拓展,以设备更新驱动产业升级,强壮工业筋骨。今年,当地成立工作专班,为150多家企业提供项目政策解读与申报指导,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实现政策信息共享。

太和县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李鑫表示:“按照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转型、回收循环等方向,高效务实谋划储备一批符合设备更新条件的项目,推动企业走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之路,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

记者跟随工作专班走访了几家企业,看到工作专班的工作人员耐心地为企业讲解政策,指导申报流程,并现场为企业演示如何在线上完成项目申报的各个步骤,边操作边讲解,确保企业人员能够清晰理解。当企业负责人提到资金缺口问题时,工作人员现场办公,拨通金融机构的电话,三方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目前,太和县生物医药、循环经济等领域的5个项目已获得大规模设备更新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项目实施稳步推进。今年,太和县还精心上报了20个大规模设备更新项目,总投资超过21亿元。

这场发生在县域的产业变革,正是新质生产力在县域落地的生动样本——它不只是先进设备的叠加,更是政策、金融、产业拧成“一股绳”的协同发力,是企业活力与政府服务同频共振的结果。而随着更多项目的落地,太和县的工业“筋骨”将更加强壮,县域经济的未来,值得期待。(本报记者 吴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