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住山里,最怕下雨天滑坡,孩子上学要走两小时山路。现在小区里路灯亮、环境好,旁边就是幼儿园,我还在‘就业工厂’找到了活,一个月能挣两千多元。”在甘肃省康县大堡镇生态地灾搬迁安置小区,刚从“共享小屋”借完农具的搬迁户高娟娟,指着窗明几净的新家,笑容里满是获得感。
搬到安全地,迁进幸福里。康县大堡镇启动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以来,不仅让238户群众“挪出穷窝”,更聚焦治理、服务、产业三大核心,用情用心扎实做好搬迁工作“后半篇文章”,让所有搬迁群众实现了从“搬迁安身”到“幸福安心”。
精耕治理,共同参与织密便民“服务网”
“小区垃圾分类点不够,能不能增设?”“家里老人行动不便,想测血压该找谁?”在康县大堡镇安置小区“睦邻议事亭”,一场由党员、网格员、群众代表共同参与的议事会正热烈进行。这是大堡镇推行“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的生动缩影,更是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服务网络的有力注脚。通过“有人提议、支部先议、多方商议、征求意见、组织实施”五步议事法,81件群众诉求如同溪流归海般有序化解,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
为精准服务群众,大堡镇将安置区划分为3个服务网格、32个党员先锋责任区,构建“党员+网格员+警格员+楼栋长+志愿者”的“一格N员”治理体系。针对青少年,开设“星期六课堂”“暑期课堂”,提供课业辅导、心理关怀等服务720人次;为39名留守老人开展“叩门行动”,上门量血压、整理家务、代购生活用品,用“微服务”托起“大民生”。
优化设施,补齐短板打造暖心“幸福圈”
“有了‘共享小屋’,借个扳手、锄头不用跑远路;充电桩装到了楼下,电动车充电再也不用扛电池。”说起小区的变化,搬迁户李永强赞不绝口。今年以来,康县大堡镇积极组建“爱心驿站”“医起同行”“巾帼送暖”等9支志愿服务队,每月开展“叩门行动”大走访,根据群众需求升级改造垃圾分类点、增设新能源充电桩,“点单式”服务更对乡亲们的“胃口”。
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大堡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开展“情暖夕阳”敬老活动、“星期六课堂”助学活动20余次;结合“十二个一”关爱服务行动,为老人修剪头发、健康体检,为孩子辅导功课、组织实践活动,把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如今的安置小区内,老人们悠闲散步,孩子们书声琅琅……
强链产业,靶向施策拓宽致富“增收路”
“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老人孩子,一个月还能挣2000多块,比在外打工更有意义。”在康县大堡镇就业工厂,留守妇女万贵霞一边加工服装,一边笑着说。工厂采用“支部+车间+农户”模式,由党支部对接企业提供货源和技术,截至目前已吸纳80名留守妇女,后续还将增设岗位,让更多“弱劳力”“半劳力”实现“顾家挣钱两不误”。
为破解搬迁群众“增收难”,大堡镇创新“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动机制,成立了产业发展联合党支部和农产品集散中心。“今年以来,大堡镇通过17个村党支部牵头收购,累计销售鸡蛋、食用菌、小麦等农产品75万元;并积极对接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省内高校,销售地道‘太平鸡’1.5万只、鸡蛋20万枚,销售额高达200万元。”康县大堡镇党委书记杨文自信地说,“随着多元特优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和联动机制的创新完善,产业链条进一步提档升级,带动能力持续增强,受益群众至少要从去年的449户增至今年的1000户。”
从深山危房到宜居社区,从靠天吃饭到产业致富,康县大堡镇以实干为笔,在搬迁“后半篇文章”的画卷上,绘就了一幅“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的幸福图景。现如今,行走在康县大堡镇安置小区,崭新的楼房错落有致,文化长廊里笑声阵阵,就业工厂内机器轰鸣,搬迁群众的新生活正朝着更美好的方向稳步前行。(记者 吴舒睿 通讯员 赵彩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