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鸡养鸭、喂猪种菜,一听就知道是咱“村儿”的事!但是在四川省会东县,农村的日子,远比你想象的要更加的美好。近日,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姜州镇中和村,温柔的秋风拂过,绿色稻田里稻浪滚滚,谷穗已经渐次变黄,丰收在即。
稻田旁边的篮球场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记者耳畔还回响着姜州镇上个月“村BA”决赛现场球员厮杀的激情呐喊声。
中和村“川滇小院”的院子外,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几个服务员忙碌着将屋子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火锅餐区已经碗筷齐备,会客室的茶香四溢,书画室里文房四宝摆放有序,静待游客在这极具乡村气象的农家小院里,细品历史文化,民宿风情,尽享岁月之美。
不远处的“碗里江湖”小院里,老板王守章正准备着第二天的四桌客人的食材。整个院子芝兰馥郁,有城里求都求不来的葱茏茂盛。石块垒墙,植着一株记载岁月的庭树,不少人在拍照留念。
“吃火锅、嗑瓜子,分享偶得的瓜果,小日子就得这么纯朴地过!大方自然如天然去雕饰,这样的农村小院,才是真正的情调小院。”“川滇小院”业主方、四川兰骏集团会东项目部经理赵浩说。
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乡村是最为重要的细胞,要完整记录中国社会进程与变迁,农村是绕不过去的。
历史的长河中,从“农民”到“新农人”一词的演变,不仅仅是词汇的变迁,更是社会结构与文化观念深刻变化的缩影,彰显了社会对于农业劳动者的敬重与重新认识。它意味着农民不再仅仅是社会的底层群体,而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是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会东县姜州镇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让田间地头成为创业热土,让农家小院变身增收载体,大波“新农人”在家门口捧上“金饭碗”,在广袤乡野间描绘出一幅“流量变现、村民增收、乡村焕新”的壮美画卷。
生产资料迭代向“新”
创造财富的过程中,真正能抗风险的只有一条——控制生产资料的能力。
“中和村原来是典型的农业传统村落,以种植水稻、石榴等为主,生产力是比较落后的。”8月20日上午,姜州镇人大主席刘怀江对记者说,2024年以来,姜州深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坚持政府引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工作思路,大力发展农文旅融合,做好“农业+”文章。以中和村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在生产资料上做文章,引导发动群众种植发展彩色水稻、彩色油菜、彩色向日葵、稻鱼共生等业态,让这里“美起来”,实现了“田园变公园”。
同时,政府积极引流,先后举行“五彩凉山·夏季清凉”稻田音乐节、农民丰收节、2届村BA、“满天星斗落人间"摩登集市活动等赛事活动让这里“热起来”,11户农户经营农家乐、民宿、餐饮、研学等,老百姓“农房变客房”,在家门口、在农闲时节就能挣上旅游钱、吃上旅游饭。
从土地、水源、锄头、镰刀等传统的生产资料演进到农家乐、民宿、餐饮、文化、旅游资源,中和村的农民在新版生产资料的使用过程中迅速感受到了效益的裂变。
稍早前的7月22日,会东县“陌上姜州”稻田音乐会暨“满天星斗落人间”摩登集市活动在姜州镇启幕。现场,游客在熙熙攘攘的集市上巡游、参加民俗活动、看村BA比赛、听稻田音乐。夜幕降临,大家踏歌而行,手拉手跳起达体舞,现场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农家小院的餐饮更是火到爆单。
“今年火把节三天,游客量暴增,村里开农家乐的村民,最少都能赚到七八千块钱。”中和村党支部书记王继新开心地说,“传统种地,一亩地一年拼死也就不到一千块钱纯收入。”
到了这个时候,这个村里的村民,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农民。他们改变了农民的定义。
刘怀江表示,完成全域共美塑形后的乡村是真正意义上的“更大”生产资料,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有力支撑。
为实现“共美塑形”,姜州以治房、治水、治垃圾、治环境“四治工程”和厕所、厨房、畜圈“三大革命”为抓手,确定了“建设攀西地区最具川滇风韵的乡村振兴示范村样板,打造凉山南向农文旅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这一目标定位,在中和村一体推进示范村住房改善、基础补短、环境提升工程。
住房改善方面,按照老房新建、新房改造思路,统筹“政策包+金融包”,结合实际制定住房审批建设指导意见,整合CD级危房改造、厕所革命、庭院经济等6万元/户奖补政策,协调金融机构推出2年贴息贷款,统一按川滇民居风貌建设和改造。目前,引导发动农户分两期建成“青瓦、白墙、斜屋面”“功能完善、一户一景、错落有致”的70户独具特色川滇民居。
基础补短方面,重点围绕示范村水、电、路、沟、河、灯等方面补短补差。建成投用三个垃圾亭、3个公共厕所,全域实施了垃圾收转运,所有垃圾全部转运到三峰公司焚烧发电。修建拓宽了中和至建设约3KM的小环线,建成日处理2000立方的姜州镇第二水厂,小坝河防洪治理工程正加快建设,迁改提升了村庄沿线杂乱的电力线路,有效整治了田间地头水渠。建成文体活动坝子、村民议事廊亭、便民服务点,建成能容纳700余个车位的的停车场3个。
全新的中和村至此完成“软硬”蜕变——“点上有美景、线上有风景、面上有风光”,水墨画般养眼。
新生产方式带来蓬勃新动力
随着新生产资料的获得,中和村的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陈旧的生产方式渐行渐远。“我相信‘乡村振兴以农民为主体’这句话。”刘怀江认为,重新把一个个小农户组织起来,建立起统分结合的双层或多层经营体制,是乡村原有生产资料迭代并实现市场化和货币化,奔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这是全新的生产方式,意味着崭新的发展动力。
王继新说,农民以前靠种地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收入微薄。现在是全新的生产方式:一方面可以将土地流转给会东蓝莓高标准产业示范园和会东江韵城乡融合发展有限公司获得收入,也可以将自己闲置的房间用来经营民宿、餐饮、小吃等,实现“洗净两腿泥”也有收入。
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家门口就近务工,当保洁员、保安或是示范户经营管理者。村民的收入从以前单一的种养收入增加到土地流转收入、就业务工收入、经营收入、村集体分红收入等多元收入,彻底改变了以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工作模式。
为了培育“多元变现”商业新生态,姜州对中和村公共资源、闲置农房、传统手工艺等资源进行地毯式摸排,并引入专业运营公司和县级国企,以“自营+联营+出租+特许经营”多元合作模式激活资源效能。创新推行“党组织统筹+企业运营+村集体参股+农户受益”的“1+3”利益联结模式,引导农户将闲置房屋改造成集“休憩+便利购物+冷饮服务”于一体的游客驿站,把自家院落打造成为“生态+休闲+消费”的复合场景,将农房从“生活载体”升级为“旅居空间”,实现从“陌上农人”到“新兴农人”的身份转型,形成“党建引领—资源激活—场景引流—利益共享”的良性循环。
目前,村里已培育运营示范户11户,带动就业80余人,村集体年保底收益达5万元。
这些个体命运的改变,投射出乡村整体的流变。
有了商业生态,“多元创富”产业新格局快速打开。姜州以粮油、石榴、蓝莓3个州级现代农业园区为“引擎”,锚定“传统产业固基、新兴模式破题、联农机制增效”三条主线,让“田埂上的产业”托起村民致富增收的“钱袋子”。串联“农文旅”场景,着力培育阳光康养、采摘体验、产业研学、亲子互动等文旅新业态,构建“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主题”的引流矩阵。去年以来,成功举办彩虹跑、稻香音乐节等文旅节庆活动8场次,接待游客20万余人次,实现收入200余万元,“乡村热度”有效转化为“村民收入”,“产业红利”直抵民心。
用文明诠释和美之“和”
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一字之变,内涵确是极丰极深,旨在提醒人们美丽乡村不仅指外表的形式美,还有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
“以前村民会因为土地、房屋占边界等问题吵架,现在开展移风易俗后,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没有了,大家把更多精力放在直播带货、经营生意上。”王继新说,2025年火把节期间,村里的老百姓自发组织了姜州镇“百姓大舞台”,发现和挖掘了一批民间艺人,通过这个平台,大家也讲出了幸福的感言。特别是举办的“村BA”、稻田音乐节、油菜花节等活动,群众家门口就看比赛、看演出,参加活动,极大开拓了群众眼见,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
“乡村治理也实现了提级。”王继新说,村里坚持法治德治自治并举,通过建设村民议事廊亭、文化长廊、新风超市等一批宣传治理载体,引导村民互助友爱、移风易俗、遵纪守法。同时,每2周组织群众开展一次“村民夜话”,按照“发展大计大家谈、治理建议大家提、邻里对错大家评,矛盾纠纷大家解”方式聚民智、解民忧、纾民困,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同时,姜州镇以石榴、蓝莓、粮油为核心元素,设计注册“陌上姜州”品牌标识,将田园风光、农耕文化、乡土人情融入品牌内核,精心打造“你在古城逛着街,我在姜州看炊烟”文旅IP,通过塑造“乡村掌柜”“庭院创客”等鲜活人物IP,串联起“吃住行游购娱”的乡村体验闭环,将炊烟袅袅的田园意境、蔬果飘香的丰收场景、亲切质朴的乡土人情转化为极具传播力的视觉符号,带动乡村旅游收入同比翻番,实现了从“藏在深闺人未识”到“网红打卡目的地”的华丽蜕变,乡村真正成为人民向往的家园。
社会变革,总是在人民的不经意间就来了,中和村在变革中给出了时代激流中的激荡回响。
回过头来看,全新的生产方式推动中和村这个昔日小山村的社会形态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乡亲们迎着朝霞,踩着露珠,搭上飞驰的中国这列历史快车,迈步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记者 戚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