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大会把所有参会教师都安排在了中央核心席位,我感到很荣幸、很自豪!”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洮阳初中教师何江难掩激动。近日,临洮县教育大会隆重召开,120名教师代表参会,并在中央核心席位就座。
教师代表核心席位就座,映照的是临洮县坚持“教育强县”的不懈努力和再创教育辉煌的如磐初心。
近年来,临洮县始终秉持“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工作思路,倾力优化教育布局,大力提升教育质量,深入推动教育改革,全民兴教氛围在临洮大地蔚然成风,书写出了陇上教育名县的华丽篇章。
教育为本 党委政府抓投入
“房间里有卫生间、厨房,连窗帘都配好了,心里感觉温暖又踏实!”秋季开学伊始,临洮县窑店小学教师秦丽丽和同事一起搬进了新投入使用的教师周转房。
“现在好了,不用晚上打着手电筒去厕所了,也不用大冬天的上完课还要自己生炉子取暖了!”秦丽丽一边铺床一边感慨以前住平房时的情景。
秦丽丽的暖心安居,正是临洮县坚定不移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真金白银”投入教育事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临洮县始终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坚持“项目优先安排、资金优先保障、资源优先满足”的原则,全力夯实教育发展硬支撑。
近年来,临洮县累计投入教育资金18亿元,新建、改扩建城乡中小学、幼儿园等166所,建成教师周转房130套,改造提升农村寄宿制学校51所。同时,为各学校新建和升级改造录播教室、智慧教室、数字实验室、科技教室、计算机教室等功能性教室125间,更新配备教学计算机、教学一体机等教学设备5395台,全县学校布局明显优化,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如今,不论是县城还是乡村,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标准的塑胶操场和干净整洁的校园是每一所学校的“标配”。
教师为“魂” 齐心聚力抓管理
清晨微风习习,走进临洮县第一实验小学,孩子们清亮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在六年级2班的教室里,李爱萍一边监督孩子们读书,一边检查孩子们的预习情况。
李爱萍是临洮县第一实验小学教师,也是一名班主任,更是一名教研组长。平时除了做好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管理好班级外,她还要负责组织各项教研活动,通过听课、学生反馈等方式,及时反思团队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进行调整。
“我们每周都会抽时间进行教学研讨,主要是根据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喜欢学习的同时,实现自主、全面、健康的提升发展,让‘生本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在课堂!”李爱萍说。
在李爱萍和同事们研讨课程改革的同时,在太石镇南门小学,59岁的老教师马明虎也在认真地批改着学生的作业。
“当时不到20岁,听说民办教师可以考师范,就去当老师了,这一当就是整整42年。”回想起自己的“教育事业”,马明虎脸上露出满满的成就感,“让大山里更多的孩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去过更好地生活。”
凭借着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和显著的教学成绩,马明虎先后两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1992年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省园丁奖”。2013年被甘肃省教育厅评为陇原优秀乡村校长……
好的老师是教育的灵魂所在,正是因为有了6000余名像李爱萍和马明虎这样的优秀教师,才有了临洮教育质量的节节攀升。统计显示,临洮县近年来累计培育省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43人,打造名校长44人、名班主任190人、名教师439人,为临洮教育铸就了坚实的脊梁。
“针对全县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我们先后引进招聘专职教师922人。同时,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建立城乡教师双向交流机制,五年累计交流教师1500人次,实现师资从‘单向输出’到‘双向赋能’的突破。”临洮县副县长刘莉君说。
协同育人 多方联动抓保障
周五早上6点,余建彪早早地起床,对着镜子整理好自己的仪容后,便来到临洮中学校门口,参与学校的导护工作。余建彪今天的身份是驻校家长。
所谓的驻校家长,就是用一天的时间在学校班级全时段、全方位参与孩子学习和生活。“通过一天的驻校活动,了解了自己孩子在学校的一天具体是怎么度过的,也看到了各位老师的付出,感到放心的同时,也知道自己应该怎样配合学校和老师的工作了。”余建彪和其他几位驻校家长一起交谈着各自的驻校感受。
“通过几年的探索,家校合作模式不断成熟,不仅学校教育理念的传递、学生及家长意见建议的反馈渠道更加畅通,家长、社会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教育合力显著增强,学校建设、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临洮中学校长常贵勤说。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同频共振。开学伊始,一场场捐资助学活动在临洮县的各个学校依次举行,当地企业家们纷纷慷慨解囊,为新考入大学的学生、乡村小学留守儿童、优秀教师送去关怀和鼓励,临洮大地尊师重教的暖流涌动不息。
“近三年,全县社会各界捐资助学总额超过4700万元,助力培训研学1万余人次,开展法治宣讲3165场次……‘全民崇文、社会兴教、安全护校’的氛围空前浓厚。”刘莉君说,临洮县将不断凝聚教育合力,坚定不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临洮真正打造为“全市一流、全省知名”的教育强县。(记者 吴舒睿 通讯员 赵晓花 郭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