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时节,走进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东明镇,目之所及皆是丰收的喜悦。
东明镇小台吉柏嘎查的稻田里,金黄的稻穗压弯了腰,微风拂过,稻香四溢。
受地理条件制约,随着近年来降水量持续增加,小台吉柏嘎查地下水位不断抬升,造成农田积水内涝,传统种植业发展陷入困境。全嘎查约8000亩耕地因内涝连续三年几乎绝收。
面对这一难题,东明镇政府主动作为,深入调研、科学规划,积极探索创新路径,通过村集体牵头与农服公司合作,首次将110亩涝洼地改造为水稻试验田。
“农服公司出技术,我们出地,虽然第一年投入大,但预计亩产可达800斤,市场价每斤3到3.5元,效益比种苞米强多了!” 小台吉柏嘎查党支部书记梁牡仁算了一笔经济账。今年的成功试验,为明年的规模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小台吉柏嘎查计划将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亩,让更多闲置的涝洼地变成农民的 “丰收田”。
与此同时,小台吉柏嘎查利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发展肉鹅养殖产业。采取“集体+公司+农户”三方合作模式,精准投放1万余只鹅苗到90户养殖户家中。
“一只鹅能挣20元到30元,100只就是两三千元收入。”村民宝傲道胡笑着说道。这些“帮扶鹅”成为农户增收的新来源。
项目采用分批养殖模式,目前已有一批肉鹅出栏,销往库伦旗扣河子镇、吉林、黑龙江等地。这种“送鹅还鹅”的模式,既解决了农户初期投入大的难题,又保证了养殖效益。
在东明镇代筒村,另一番热闹景象正在上演。辣椒收集点,红彤彤的羊角椒堆成了小山,村民们忙着分拣、装袋。一排排满载的三轮车一眼望不到头。
“我们保证精品椒最低1块钱一斤回收,让农民放心种!”代筒村党支部书记王海龙介绍。自2016年带领村民试种以来,王海龙发挥“头雁效应”,他始终是这个产业最坚实的“主心骨”。为了降低农户成本,村里利用扶贫资金建设了育苗大棚,将苗价从8分钱每颗降到6分钱每颗,每亩地直接为农户节省百余元。
如今,鲜椒产业已从最初的四户人家,发展到全村50余户,种植规模达到近2000亩。王海龙领办的合作社日收购量可达5万斤以上,年收购量保守估计2000吨,形成了区域性的产业品牌和稳定的销售渠道。
“一亩地能挣将近2000块钱,效益可真不错。” 种植户刘克生今年种了30亩辣椒,虽然今年产量受病害影响有所下降,但在集体和合作社的护航下,依然保持了可观收益。
一年来,东明镇粮食播种面积达24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3.83万吨。因地制宜发展西瓜、辣椒、中蒙药材、杂粮杂豆等特色经济作物8.2万亩。实施18个嘎查村6.5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8.5万亩,发放各类政策性农业补贴2622.74万元。
同时,东明镇依托区位交通和特色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产业,着力打通农产品外销“最初一公里”和消费品引进“最后一公里”。在镇集贸市场打造大型烟火集市,吸引客流4万余人次,促进经济消费近300万元,有效激发市场经济活力。(记者 宫立灵 通讯员 李丽娟 宋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