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甘肃省成县纸坊镇刘山村的玉米地里一片热闹景象,沉甸甸的玉米穗压弯了秸秆,村民们手持镰刀穿梭田间,收割、搬运、脱粒一气呵成,晾晒场上金灿灿的玉米堆成小山,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年初,成县纸坊镇刘山村创新采用“党支部+村集体+农户”模式,依托村内资源优势,成功盘活10余亩闲置土地用于玉米种植,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你看这玉米棒,颗粒多饱满!”成县纸坊镇刘山村党支部书记魏旭满脸笑意:“这10多亩玉米预计能收获一万多斤。”
村民李强一边忙着脱粒,一边算起收益账:“以前地荒着太可惜,现在种玉米,村集体有收入,我们村民也能受益,听说今年玉米行情好,扣除成本后,村集体结余的钱还能修村里的路,真是一举多得。”
近年来,成县纸坊镇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整治撂荒地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抓手,让昔日荒芜的土地焕发生机,变成了群众增收的“丰收田”。通过集中流转、复垦复耕、配套基础设施等措施,有效整合碎片化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并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动村集体经济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一批由村集体主导的农业产业项目陆续落地,不仅显著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也带动了本地农户就业增收,实现了撂荒地治理与集体经济壮大的双赢局面。
在此基础上,纸坊镇成功构建起“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绿色农业循环体系:秸秆经回收加工成为优质青贮饲料,供应本地大型养殖场和农业合作社;畜禽粪污经过无害化处理,转化为高效有机肥;这些有机肥施还农田,显著提升土壤肥力与有机质含量,促进小麦、油菜等作物高产优质,形成新一轮秸秆资源。这一“秸秆—饲料—粪肥—农田”的闭环模式,不仅显著降低种养成本,更从源头上解决了秸秆焚烧与养殖污染问题,实现了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多赢,走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
截至目前,纸坊镇全年免费向群众发放优质油菜良种5000亩、优质小麦良种“潘麦”4100亩,并配套提供拌种药剂45箱,目前正有序组织发放与播种工作。同时,还持续加强对已建成的7800多亩高标准农田的管护与维修,不断夯实粮食安全生产基础。(记者 吴舒睿 通讯员 陈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