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高质量发展巡礼 || 山林藏珍 蛟河味鲜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在长白山麓的褶皱里,吉林省蛟河市将菌、果、瓜、菜四大类特色种植通过规模化、高质量、全产业链发展,让“土味”变“鲜味”,“农品”成“精品”,绘就出一幅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黑土生金”新画卷。

“地标双宝”领航产业革新

在蛟河市黄松甸镇南顶子村的黑木耳长廊,一排排银色吊袋棚在晨光下泛着粼粼光泽;双山村灵芝基地里,赤芝顶起金边伞盖,空气里弥漫着菌香与松脂香。

“我们这夏季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漫长,高森林覆盖率和活水灌溉为食用菌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世纪30年代,本地农民就开始尝试种植黑木耳。”黄松甸镇副镇长马福旺说。

20世纪90年代,黄松甸镇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结缘,开启校地合作,引入菌种改良与立体吊袋技术,开创了全国最早食用菌产学研合作模式。同期,灵芝大面积栽培获得成功,伴随着灵芝栽培技术逐渐成熟,灵芝产量和孢子粉质量也逐年提高。

2024年,全镇黑木耳年种植规模达3.5亿袋、年产干品1.5万吨,灵芝种植200万段、孢子粉产量60万斤,年产值突破11亿元,成为全国惟一的黑木耳与灵芝“双地标”认证特色产业镇。

蛟河市相继建成了黄松甸食用菌市场、国家级黑木耳标准化种植示范区,以及黄松甸黑木耳、黄松甸灵芝“双地标”示范基地和特色食用菌产业物流园,并涌现出了一批生产规模大、经营水平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和集科研、种植、加工、销售、技术咨询、培训为一体的食用菌深加工企业,黄松甸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食用菌产品集散市场。

作为长白山食用菌种植的主产区,蛟河市相继推出了小分子多肽口服液、黑木耳饮料、黑木耳护肤品、灵芝胶囊、灵芝茶等一系列健康产品。同时,蛟河市发挥“中国黑木耳之乡”的品牌优势,以“食用菌产业+生态+文化”为核心,开展了菌菇采摘、菌棚观赏、菌菇品鉴和菌旅研学一体化体验,开创以菌兴旅、以旅促产的示范路径。

“甜蜜版图”不断扩容增效

在蛟河,鹰嘴砬子地瓜正把沙土地的清香、长白山的雪水、数字时代的流量,卷进一场“甜蜜风暴”。

依托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技术支撑,白石山镇成立“地瓜产业协会”,实施“优薯计划”,在夹皮沟村建设良种实验田,试种新品种,推广脱毒苗、覆膜滴灌、测土配方等技术。通过品牌塑造、科技赋能、三产融合,白石山镇地瓜产业形成“协会统筹、标准引领、全链增值”的发展格局。

白石山镇线上联合网红主播签订订单;线下进驻商超设专区,实现“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同时,白石山镇创新推出“认领一亩薯田”会员制,举办红薯文化节,打造“全民挖薯”体验田,开发地瓜宴、卡通“薯宝”IP及文创产品;建设深加工车间,开发地瓜干、淀粉、叶咸菜等系列产品,打造“长白山地瓜之乡”金字招牌。

微风吹过,在白石山镇夹皮沟的香瓜棚里,棚主手托瓜蒂,指尖轻轻一旋,乳白瓜肉裂作玉盏,汁水淌成一条小溪;常胜村的西瓜地里,滚着黑绿相间的“宝石”,瓜主刀落处,“黑美人”炸裂成一幅红瓤砂画;前柳村的菇娘园里,一盏盏“金铃”挂在青枝上,园主轻捻果皮,金黄的浆果滑入口中……在白石山镇电商直播间的镜头里,它们轮番登场,随着后台的订单走向远方。

“果”满枝头绘就田园新景

记者走进蛟河市前进乡蓝莓种植基地,只见一簇簇饱满的蓝莓果实缀满枝头。“这一茬蓝莓品质特别好,预计亩产能达到1500公斤。”种植大户王晓西正带着工人们忙碌地采摘,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坐落在蓝莓生长黄金地带的前进乡,从起步时的40多户、500多亩,到如今227户农户参与、328公顷种植规模,用10余年时间,将小小蓝莓培育成了富民强乡的“致富果”。今年,前进乡蓝莓产业带动本地及周边超2万人就业增收,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我们正在全力攻关蓝莓深加工项目。”前进乡乡长李彬透露,乡里计划建设蓝莓果汁、果干生产线,延伸产业链条,依托“天然氧吧”优势,打造蓝莓采摘体验游,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走进白石山镇友好村,崭新的现代化温室大棚内,一株株樱桃树郁郁葱葱,虽然已过产果期,但从种植户张根一的描述中,仍然能感受到丰收的盛景。

2022年10月,张根一投资近150万元,在村里建起第一栋2500平方米的樱桃大棚。凭借着十几年积累的种植经验和市场渠道,2024年4月,首批樱桃成熟,近27万元的收益让这个项目初战告捷。

白石山镇党委书记黄波介绍,樱桃种植项目有三个优势,一是收益期长达30年,二是可反季销售,三是可复制性强。2024年,镇政府积极协调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00万元,与张根一合作建设第二栋大棚。新建温室大棚采取村企合作模式,村集体以固定资产形式入股,每年获得15万元固定租金,用小学场地经营权作价10万元,与企业成立合作社,村集体占纯收益20%,既保证了集体收入,又调动了企业积极性。

续设4栋采摘园大棚,沿路种植果树,改造房屋……“我们要打造集旅游、住宿、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天然氧吧。”黄波描绘着愿景。

林下“绿金”撬动生态经济

盛夏时节的前进乡,群山滴翠,林海茫茫。在这片绿色宝库中,一簇簇鲜嫩的山野菜破土而出,成为当地百姓增收的“绿色银行”。这个曾经的传统农业乡镇,正凭借山野菜产业蹚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新路子。

在三河村的山坡上,村民崔海萍弯腰采摘新鲜的薇菜。“以前就是上山随便采点卖,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村185户都种上了山野菜。”她一边熟练地采摘一边说。目前,前进乡山野菜种植已覆盖10个村,面积达61公顷,年产量超60吨,产值500万元。

“我们的山野菜品质好,市场价格稳定在每公斤150元左右。”前进乡政法委员庞云波介绍,“我们采取‘种植户+合作社+企业’的模式,计划收购6000斤薇菜进行精包装销售。”野菜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这些来自深山的绿色馈赠,正通过互联网走向全国消费者的餐桌。

“我们正在规划建设山野菜分选加工、预制菜、山野菜盆景等系列项目。”李彬表示。从零星采摘到规模种植,从简单销售到品牌经营,前进乡的山野菜产业正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如今,蛟河正以黑土为纸、创新为笔,书写“菌果瓜菜香漫林,金山银山富万家”的振兴新篇。(本报记者 王天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