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代塑 点绿成金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近年来,在江西省安福县,漫山翠竹正演绎着一场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精彩嬗变。这座被誉为“中国竹子之乡”的生态名城,一根根普通的毛竹,正通过“以竹代塑”的绿色革命,成长为撬动百亿产值、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成为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注脚。

资源赋能,绿色家底孕育新机遇

安福县拥有竹林面积45.54万亩,立竹量5800万根,年可采伐毛竹超1000万根,资源禀赋得天独厚。

近年来,安福县持续深耕竹产业,累计投入大量资金完成毛竹低产林改造25.78万亩,新修竹林道路608公里,并获得森林认证FSC面积51.8万亩,为竹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和信誉保障。这片广袤的竹海,不仅是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的生态屏障,更成为了安福绿色发展的“金色宝藏”。

链式崛起,“核心引擎”驱动产业升级

安福“以竹代塑”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龙头项目的强力牵引。总投资103亿元的江西鲁丽绿色新材料科技产业园,作为安福引进的首个百亿项目,无疑是其中的核心引擎。园区内,年产160万立方米的FOSB板材生产线已全面建成,二期高端家居项目也即将投产,预计年总产值可达百亿元。

这个庞然大物并非简单的加工厂,而是秉持“从一棵树到一个家”的全产业链生态布局理念,有效贯通了前端竹木规模化种植采伐与后端整体家居产业集群化发展。它不仅消耗着大量的枝丫材、小径木和毛竹资源,更通过技术赋能,显著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其FOSB、OSB、精板产品的附加值转化提升率分别达到13.64%、14.69%和28.31%,真正将资源“吃干榨尽”,实现了价值最大化。鲁丽木业的入驻,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着上下游企业集聚,正助力安福打造一个功能完备、创新活跃的省级竹产业示范园区。

政策引领,“以竹代塑”开辟广阔蓝海

安福县的远见在于,并未停留于传统的竹材加工,而是敏锐地抓住了国家“以竹代塑”的战略机遇。安福县积极申报国家“以竹代塑”示范区,并率先在全省将“以竹代塑”产品纳入政府采购支持范围,配套出台了场景替代、消费刺激、文旅融合等一系列扶持政策。

这一系列举措释放出强烈信号,为竹制品打开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在政策的东风下,不仅鲁丽这样的巨头在大力发展竹基新材料,如江西添竹工艺有限公司等企业也焕发新生,它们传承竹编、竹雕等非遗技艺,围绕“竹文化、竹生活”开发系列产品,年产值达3500万元,产品远销全球,让古老的东方竹韵闪耀世界舞台。

富民共赢,“绿色红利”惠及千家万户

“两山”转化的最终目的是惠民共生。安福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林农”的联合经营模式,将千家万户的林农紧密嵌入到“以竹代塑”的产业链中。2024年,全县新增森林药材面积3697亩,培育毛竹丰产林1.9万亩,笋竹两用林1365亩。竹资源的高效利用,直接增加了林农的竹材销售收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让群众真切地享受到绿水青山带来的“绿色红利”。

与此同时,竹产业的繁荣也与农业、文旅业相得益彰。生态文旅因武功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金字招牌和一系列新业态项目而壮大,“以竹代塑”本身也成为一种独特的生态文化体验,进一步丰富了安福绿色发展的内涵。

从守护一片竹海,到培育一个产业,再到引领一种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安福县以竹为媒,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百姓致富协同并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也充分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要找对转化路径,自然的馈赠就能成为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安福的“以竹代塑”实践,正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一个值得借鉴的县域样本。(记者 曾庆华 通讯员 谢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