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丰收季,果农奔走采“核”忙。近日,云南省凤庆县172万亩核桃成熟下树,山野林间到处是村民敲打核桃的清脆音,房前屋后四处飘荡着果农丰收的笑声,鲜核桃淡淡的清香四处弥漫。一袋袋、一车车满载的核桃,穿梭于青山绿野之间,绘就了一幅秋日最美丰收图景。
走进新华乡新华村和平小组,杨晓芳雇佣的工人正手持长竹竿轻敲枝头,不远处,她和家人们弯腰俯首,利落地将落地的青果捡拾装袋。“我家有20多棵挂果树,今年预计能收1吨多的青果。”谈起收成,杨晓芳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农户采收繁忙,加工车间同样火热。新华乡核桃采后处理水洗果加工站负责人杨洪吉介绍:“今年核桃品质普遍较好,目前日加工量约20吨。今年的收购价格比去年有所提高,并且我们上门收购,最远的村寨单边路程都要一个多小时。”这一举措,不仅保障了农户的收益,也大大提升了收购效率。
小湾镇正义村核桃专业采打服务队行程已是排满。随着近几年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谁来采收核桃”成为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妇女绕不过的严峻问题。小湾镇积极引导本土龙头企业融入核桃产业全链条发展,成立了核桃专业采打服务队。服务队吸纳本地经验丰富的果农,为有需求的农户提供从采摘、分拣到运输、收购的“一条龙”上门服务,不仅显著提高了采收效率,更切实解决了群众的忧心事、烦心事。“我们家有五六亩的核桃,现在有了服务队,采收直接承包给他们,一天就采完了,相当方便省心。”这几天,核桃专业采打服务队每天用工在25人左右。
“往年我们村的核桃都在线下售卖,近年来村里加强了电商培训,不少村民开始通过直播、朋友圈在线上售卖,新鲜的核桃打包好就能发往全国各地。”腰街乡腰街村党总支书记张李山拿着刚剥壳的核桃,展示着果肉的细腻,眼里满是自豪。村民每天线上售卖干、湿核桃800多斤,销售额约8000多元。
浓浓的核桃香气从诗礼乡四银山农村专业合作社满溢出来,数十名工人正围坐在一起,手法娴熟地剥去核桃坚硬的外壳。她们手指翻飞,有说有笑,脸上洋溢着轻松而满足的笑容。“以前想都不敢想,还能在屋头找钱嘛!”正在剥核桃的普明芝大姐停下手里的活,笑呵呵地说:“现在好了,屋头老的小的都照管到了,一个月还能挣3000多块,日子也好过起来了!”她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加工厂的建立,让留守的村民多了一份收入,也多了一份团聚的温暖。这种“家门口”的就业模式,它让村民从单纯的原材料提供者转变为产业工人,共享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
“我们坚持‘源头把控,做精做细’,经过严格筛选、清洗、烘干、人工去壳、精细分拣等多道工序,确保每一颗核桃仁都色泽金黄、口感香脆。”合作社加工厂的负责人杨大奇指着井然有序的生产线说:“厂里现在有100名员工,全是附近村子的村民。今年核桃品质比去年好很多,仁大油足,根本就不愁卖不出去。”
凤庆县林业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172万亩,通过前期组织技术人员指导果农进行过密移除、科学施肥、整形修剪、病虫防控等提质增效措施,今年核桃果品质有了较大提升,价格也有回升,预计全县核桃干果产量18万吨,农业产值18亿元,果农人均增收2381元。全县推广“大龙头+小龙头(合作社)+村集体+果农+基地”管理模式,强化联农带农机制。截至2024年,全县已有426个合作社、150个加工站与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覆盖8.6万户果农;核桃加工企业达194家,初加工点实现县城及乡镇全覆盖。这条从山林通向市场的产业链,将家家户户的幸福生活紧密串联,让乡亲们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稳,越走越有奔头。(记者 郑义 通讯员 杨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