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添新景,庭院木耳富农家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见过生在庭院里长在水泥地上的黑木耳吗?在中国传统村落云南省永平县博南镇花桥村,这一“奇观”既有“看头”更有“赚头”。

黑木耳可食、可药、可补,有“素中之荤”之美誉,世界上被称为“中餐中的黑色瑰宝”。

走进杨洁志家里,庭院宽敞明亮、干干净净,花台上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花。距花台1米开外,齐刷刷排列着一袋袋菌棒,菌棒四周叠绕着肥厚饱满、色泽黑亮的黑木耳。“这朵像耳朵!”“这朵像蛾蝶!”杨洁志夫妇指尖轻捻,一朵朵肉嘟嘟的黑木耳落入篾箩,喜乐样儿,不亚于奔跑嬉戏的少年。

“今年免费领到遮阳网、喷头和840袋菌棒,在院子的水泥地上垫了砖头,搭起棚子就种了,操作简单,不误农活,效益还好,已经晒得干木耳40多斤,摘完最后一茬,稳拿3000块!”看着1分硬币般大小的黑木耳纷纷从菌棒小孔探出脑袋,杨洁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花桥村,像杨洁志家这样通过庭院种植黑木耳多了一笔稳定收入的共有5家。他们在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的指导下,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每家每户增收2000元—3000元。

“我家老伴把种植场景发给在福建、成都打工的两个女儿,又快递给她们点尝尝,谁知她们在微信朋友圈里炫了一下,惹得工友们纷纷下单买。”“村里人办喜事,秤去待客,都说肉厚、口感嫩、味道像鸡肉。从那以后,他们就爱跑到我家,先看个眼熟,然后跟着种。”61岁的高云标、毕学会夫妇,是“吃螃蟹”人中年龄最长者,早晚给670袋菌棒洒点水就收获2000元,钱虽赚得不多,但赚到人气,赚到手艺,逢人就夸坐在院子里就能拿钱,这福气,就这个时代有!

花桥村第一批“吃螃蟹”人的这份增收喜悦,是永平县围绕“家”和“庭”巧做“庭院经济”的缩影。

2023年,“庭院经济”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永平县首选西南丝绸之路上的千年古村落、博南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花桥村,采取“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实施“艺术家驻地项目”,村里闲置的古宅老屋摇身一变成了民宿、书屋、餐厅、咖啡厅、博物馆、书院和青旅等公共项目,迎来了唐建、罗永进、张华等60多位深度感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艺术家旅居者。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1.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100万元。

“庭院+”红了花桥村!

2025年伊始,永平县博南镇党委、镇政府把政策、企业、农户、村党总支部拧成“一股绳”示范种植黑木耳菌棒4000袋。一方面,深入走访,精准摸排群众意愿和庭院条件,量身定制“一户一策”发展方案,统一提供菌种、统一组织生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收产品,打消示范户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成立“政府+专业技术队伍”工作专班,靠前服务,送物资、教技术、促增收。

“‘庭院+黑木耳’点燃了庭院经济星星之火。‘十五五’期间,将按照‘以点带面、拓面成片’的工作思路,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实现100个庭院种植10万棒黑木耳总产值42万元目标。”说这话时,博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常文彬语气坚定而自信。(记者 郑义 通讯员 杨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