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伞口岸作为我国通往东南亚的重要陆路通道之一,是云南省镇康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核心节点。2025年1月-6月累计进出口货值达3.6亿元,货运量26.5万吨,进出口货值同比增长227%、货运量同比增长77%……南伞口岸通过技术赋能、边贸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全新格局推动沿边开放迈向新高度。
智慧口岸:技术赋能全面提升通关便利化
一大早,南伞口岸龙潭坝125查验货场的智能卡口就开始忙碌起来。一辆辆满载矿石、茶叶的货车依次通过,电子屏显示“查验通过”仅需5分钟。“过去堵车半天是常态,现在全程运用‘智能卡口+物理围网+智能关锁+电子围网+视频监控’及道口管理模式,放行就更快速了。”镇康县腾势口岸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学军指着通过智能卡口快速通关的车辆介绍。
这座5.6万平方米的智慧货场是镇康“岸城园”联动的核心引擎。260个停车位、25个查验位和矿产品堆场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智能卡口自动识别车牌,电子围网监控货物轨迹,智能关锁实现中途无开箱。南伞海关口岸监管科科长罗文晓介绍了“无感通关”:“货车进入卡口时,智能卡口系统同步比对报关单、载货清单,实现系统自动验放。”
技术赋能带来质变,目前,南伞口岸日均通行货车超400辆次,成为中缅贸易的“黄金通道”。
改革创新:从“小散弱”到“产业链”的镇康模式
边民张雪经商茶叶,最近通过镇康县边民互市贸易的“边互通”APP向缅籍商铺采购了一批缅甸茶叶,成功完成交易赚到了钱,也享受到了合作社的分红。
实实在在得到实惠的张雪是镇康县创新边民互市“343”改革模式,带动贸易增长和边民增收的具体体现。镇康县积极谋划,通过高位推动、规范运行、收益共享三项举措助推改革,探索和推行“党组织+合作社+边民+第三方服务平台”运营模式,以15个抵边村(社区)成立的合作社为基础,引导边民自愿加入合作社。完善合作联社和各边民合作社收益提取及分配机制,按照提取总额的45%分配给边民、40%支付第三方服务平台、15%为合作社运营收入。2024年边民互市贸易额3380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10.14万元,带动边民增收30.42万元;2025年1月—6月,边民互市贸易额17308.81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约45.27万元,带动边民增收约135.81万元。新增落地加工企业4户,完成加工产值1040万元(茶叶类)。
“我们主要把边民个体组成整体,从零散变成团队,解决边民个体参与互市贸易过程中遇到的交易难、成本高、收益小等问题,让边民切实享受到了互市贸易红利。”镇康县红岩村边民互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匡德军介绍。
镇康县推行“边民互市+落地加工”、互市贸易结算、“互联网+边贸”、通关便利化四种模式助推边民互市创新改革,用好用活边民互市进口商品落地加工税收减免政策,通过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在南伞园区落地加工,带动沿边城镇产业发展。截至目前,镇康县注册登记外贸企业1133户,2025年新增50户。同时,确定镇康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边民互市贸易结算银行,在全市率先开发并推出“边民互市贷”,为边民提供10至50万元专项贷款,有效缓解边民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实现边民互市从“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转型升级。
战略跃迁:从“通道经济”到“口岸经济”
立足沿边优势,镇康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镇康县对标国家开放口岸查验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围绕“一口岸两通道、人货分离”的发展布局,编制了“一报告、两方案”,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南伞口岸旅检查验功能提升和龙潭坝货场建设项目,总投资5.1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57亿元,出境联检楼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入境联检楼、货场查验设施及业务用房等项目建设正在加快推进,有望2027年实现转新开放。镇康县通过完善口岸功能,进一步强化沿边开放优势,服务区域经济合作。
“南伞口岸转新开放后,口岸货运通关能力将跃升至300万吨。”镇康县商务局局长张虹虹透露。
一条条务实创新举措让镇康县域辐射带动力进一步加大,口岸型经济进一步增强,镇康将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现产业联动、协调发展、互利共赢,更加有效地融入和服务临沧高水平对外开发。(记者 郑义 通讯员 李丽君 何元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