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值旱地优质稻抽穗灌浆的关键时期,亦是坚果成熟采收的丰收季。步入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耿马镇的坚果园,果香与稻香交织弥漫,谱写出一曲“一地多收”的田园赞歌。
耿马县现有坚果种植面积26.11万亩,其中9.31万亩尚处于生长期。在坚果树生长期内,树下土地多处于闲置状态,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杂草滋生还增加了管护成本。如何让闲置土地“活”起来?近年来,耿马县巧借坚果生长期的空间与光照优势,创新推行“1+1>2”的立体套种模式,以“坚果+旱稻”为突破口,高效盘活林下闲置资源,实现了“稳粮”与“增收”的双重效益,让每一寸土地都释放最大价值。
“以前光除草每年就得花好几千元,现在树下种了旱稻,杂草少了,坚果长得更好,还能多收一季粮,这笔账太划算!”耿马镇允楞村村委会主任、党员致富带头人刘志成算起增收账时笑容满面。2023年,他在自家17亩山地种下坚果,但因树苗尚小,土地大量闲置,每年除草、管护就要耗费不少人力物力。今年年初,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员上门推广旱地优质稻,他立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探索“坚果+旱稻”模式。借助坚果树间的空间与光照条件,旱稻在林下顺利扎根,既从根源上解决了杂草问题、减少了管护开支,又把闲置土地利用起来,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
技术落地,人才是关键。为了解决群众“想种不会种”的问题,耿马县组建了由21人组成的粮食科技服务队,创新采用“田间课堂+实操课堂+N”方式,从播种、田间管理到采收全过程开展技能培训,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培训4场次334人次,培育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产业发展注入人才动能。
“良种配良法”是保障收益的核心底气。针对传统旱稻品种产量低、口感差的问题,2024年,耿马县精准引进宜优683、滇禾优918等旱稻优质品种,在耿马镇打造20亩“坚果+旱稻”试验示范田,并配套推广绿色高产施肥管理技术。经测算,示范田每亩产量达407.08公斤,扣除种子、肥料、农药等物资投入后,亩均纯增收871.24元。“在科技服务队的指导下,种出来的旱稻又香又有嚼劲,产量还高,现在我们终于能吃上自己种的优质粮了。”耿马镇甘东社区居民杨保全的感慨,道出了许多种植户的心声。
如今,耿马县的立体套种模式已从试点走向推广。“截至2025年,‘坚果+旱稻’套种模式已成功推广至372亩,直接惠及59户农户。经测算,预计可产粮167.4吨,带动群众增收50.22万元。”耿马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除“坚果+旱稻”外,当地还积极探索“坚果+茶树”“坚果+咖啡”“坚果+生姜”等多元套种模式,总面积达2.6万亩。
从单一种植到立体种养,耿马县以模式创新破解土地利用难题,让“一地多收”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金钥匙”。(记者 郑义 通讯员 陈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