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河南省某县采访,当地一位主管农业的负责人说:“我们坐拥优质生态,盛产茶叶、朱砂红桃、山珍菌菇、艾草制品等优质农产品,但长期以来,却受困于有品质无品牌,许多农户丰产不丰收。”
通过在不同地方的走访了解,记者发现这类受困于“有品质无品牌”“丰产不丰收”的现象不是个例,在不少县(市、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很多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优质农特产品因为缺乏主动宣传推介和良好的销售渠道,没有品牌效应,品质很好却卖不上价钱,农户享受不到良好的品牌溢价,甚至丰产却滞销,丰收季“丰产不丰收”成了不少农户的痛点和闹心事。
破解“有品质无品牌”“丰产不丰收”现象,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主动作为,超前谋划,并同电商、品牌推介、农户、客户等多方联合,不懈努力,当地也可以由政府牵头组织多方力量走出去,到特色农产品推介比较好的兄弟县(市、区)进行考察学习,然后结合实际,消化吸收,因地制宜搞出一套符合本地特色的优质品质品牌推广宣传之路,把本地优质农产品逐渐打造成“有品质、有品牌”的畅销货,从而实现让农户“丰产又丰收”的良好局面。高品质可溯源的驰名品牌特产会“自带光芒”,能极大促进当地文旅等产业进一步“出彩出圈”,知名度美誉度等都会得到很大提升,可谓一业带百兴。
记者在了解“有品质无品牌”“丰产不丰收”现象时,也发现不少地方大量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推介很成功的案例,这些特产在多年的推广宣传中,品质和品牌得到了极大提升,比如“中牟大蒜”“西峡猕猴桃”“鲁山香菇”“信阳毛尖”等等,这些特色农产品就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品牌打造很成功,让人一谈起某种特产马上就想到了某个县市,这是可喜的多赢效果。
今年年初,豫西南的桐柏县由县委、县政府牵头,县商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管局、县邮政分公司等多部门联动,启动“桐柏U礼”(“U”代表优质、优良、优选)品牌建设工作,依托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定点帮扶政策,创新打造“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龙头企业带动+行业监管”的工作模式,串联起特色农业产业、农户增收、乡村发展的“黄金链条”,成为推动当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为筑牢质量根基,桐柏县各部门协同发力构建起全链条保障体系。桐柏县农业农村局围绕茶叶、夏枯草、朱砂红桃等特色产品,建立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进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认证,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全县已累计申报“两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73张,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总面积超千公顷。截至目前,全县17个乡镇的46家企业获得品牌授权,超200个农产品纳入“桐柏U礼”体系。品牌赋能的成效,最直接体现在农户的钱袋子上。“桐柏U礼”实施以来,已惠及5000余户农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今年上半年,“桐柏U礼”品牌项目累计助农销售农产品超500万元。这是一个政府牵头,多部门联动,品牌品质打造提升的成功案例。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只要主动作为、积极谋划、努力推进,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品牌提升就不是难事儿,一定会打造出一大批“有品、有牌”的县域农产品,让广大农户受益于特色农产品带来的品牌溢价,从而彻底告别“丰产不丰收”的不良局面。(李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