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向好”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新质生产力中的“新”和“质”,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
在四川省会东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多家工业企业以产品创新迭代推动“建圈强链”,展现着蓬勃向上的力量。
发展新质生产力
玄武岩纤维是我国重点发展的四大纤维之一。位于会东县小岔河特色产业园的北理同创(会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理同创”),生产的玄武岩纤维直径小于10微米,生产过程几乎无环境污染,且产品废弃后可降解,是一款对环境友好的玻璃质纤维产品。
北理同创现有玄武岩复合材料光伏边框、光伏支架、光伏组件、复合步道板等生产线。其中,30万千瓦玄武岩纤维光伏组件生产线的建成投产,标志着这家企业规模化生产实现突破;500兆瓦光伏组件生产线已实现稳定生产,产品通过德国技术监督协会的安全认证,获得了多家头部光伏企业的订单。北理同创已成为会东玄武岩产业链链主企业,与多家光伏行业巨头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积极拓展上下游产业链,是发展县域新质生产力的典型样本。
这是会东玄武岩产业从“单兵突进”到“链式共生”的鲜活案例。北理同创今年上半年实现产值8419.96万元,计划投资3.3亿元用于新材料的研发生产。
会东县通过深度改革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工业产品方面减少低端供给、扩大中高端供给,增强了县域工业供给结构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性,进而实现了生产力的跃升。
工业蓝海逐浪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需要各地充分发挥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会东县近年来锚定工业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目标,深入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给予企业充分的政策支持,切实将政策机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智改数转”已成为会东工业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四川省行与思服饰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传统服饰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实现了从手工裁剪到电脑自动裁剪的转型,生产效率提升40%,年产能达到300万件,步入了全智能化生产阶段。
硬件智能化改造和软件集成应用的叠加,全面提升了工业企业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环节的智能化水平,推动会东县工业企业提质增效,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近两年,会东主动承接国家东、中、西部产业梯度转移,抢抓西南地区及东南亚市场先机,通过产业招商、精准招商、“一企一策”招商等方式,引入了智能制造、清洁能源、新型材料、轻工业等四大类22个项目入驻小岔河特色产业园。
未来,在获得省级经济开发区正式批复后,会东将依托玄武岩、金红石(钛矿)、磷矿等矿产资源优势,采取“扩区调位”的方式,积极申报省级化工园区,将园区打造成引领会东产业转型升级和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新兴产业引擎强
“十四五”期间,会东以构建现代工业体系为目标,以推动工业企业“小升规”工作为抓手,不断提升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会东县规上工业企业已由“十三五”末的21户增至如今的32户,2024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41.14亿元,清洁能源制造业实现零的突破,工业规模和综合实力不断壮大。
会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先后成功创建州级众创空间1个、州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建成会东国际松露研发中心等科技创新创业平台,科技创新体系日益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促进“产学研”结合成就斐然。
会东工业经济以产业结构的完备性为“底盘”、先进性为“引擎”,能够在产业角逐中抢占价值链制高点,确保技术迭代与产业韧性,为县域经济壮大贡献力量。
“十五五”期间,会东工业经济将继续做优存量、做大增量,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大力推动玄武岩、磷化工等产业链延伸,力争到2030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增至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增至30家,实施省州级重大科技专项项目5项以上,形成重大科技创新成果5项以上,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资源利用更加高效合理,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传统产业基本完成主要技术装备更新和升级,新兴产业绿色增长引擎作用更加突出。(记者 戚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