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守着几亩薄田没盼头,现在跟着强村公司干,去年我们村集体收入突破10万元,我既能拿土地分红,又能在茶园务工,一个月能多挣2000多元。”四川省旺苍县龙凤镇龙安村村民但启忠拿着分红存折,脸上的笑容藏不住。
这生动的变化,源于旺苍县以党建为引领,探索“三变”实践破解村级集体经济“人才少、规模小、资源弱”难题的扎实行动,让全县走出了一条“人才输血、产业供血、资源造血”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村支书”变“董事长”
面对过去各村资源分散、单打独斗的困境,旺苍县创新推行“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主体+产业基地”合作模式,组建强村公司,由强村党组织书记担任董事长,弱村党组织书记进入董事会,同时聘请职业经理人负责日常运营,让村务与集体经济“双轨同向”跑起来。
“刚接下董事长担子时,我心里直打鼓,3个村的资源要整合,利益要分配,万一出岔子咋对得起乡亲们?”旺苍县强村共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龙凤镇龙凤村党支部书记何志回忆,公司成立之初,他们先从群众认可度高的农文旅融合、农机租赁领域破题,很快制定出清晰的运营管理和收益分配制度。“就说农机租赁,我们整合了3个村的23台闲置农机,统一对外服务,去年服务面积达4000多亩,给每个薄弱村分红近1万元。”
旺苍始终守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盘,通过强村公司搭建土地流转、托管服务平台,把零散地块“化零为整”发展规模化产业。如今,五权镇铜钱村的茶叶基地连片成势,越来越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务工增收+土地分红”的双丰收。
“闲资产”变“香饽饽”
“这处老村委会荒了五六年,墙皮都掉了,现在改造成农产品加工车间,每年能给村集体增收6万元,还能带动10多个村民务工。”在双汇镇斑竹村,村两委干部青琳指着焕然一新的车间,语气里满是自豪。这处闲置资源的“重生”,始于一场覆盖全县的“地毯式”摸排。
去年以来,旺苍县组织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熟悉村情的老党员组成专班,结合卫星地图与实地踏勘,对全县257个村(社区)的空闲村委会、荒山、滩涂等闲置资源逐一登记,建起“隐形资源台账”。“我们带着地图、拿着卷尺,在山上跑了一个多月,连半山腰的荒坡都没放过,最后梳理出可利用的资源1200多亩。”木门镇三合村老党员王克志是摸排专班成员,说起当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旺苍县引导集体经济组织与专业合作社合作,通过租赁、合作开发等方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旺苍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谭馨介绍,截至目前,全县已盘活闲置资源800多亩,带动村集体增收超200万元。
“等赖靠”变“上手抓”
“以前想发展产业,却不懂技术、不会营销,只能等政策、靠帮扶。现在有了电商指导员,我们村的高山蜂蜜去年在网上卖了8万余元,比往年翻了一番。”五权镇中河村党支部书记何兴政感慨道。他口中的电商指导员张贵泉,是旺苍县精准选派的专业人才之一。
旺苍县根据各村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将村(社区)划分为“资产盘活型、资源开发型、产业带动型、三产融合型”四类,为各村精准选派电商指导员、产业技术员。“刚到中河村时,我发现村里的蜂蜜品质好但缺少销路,就帮村民建了电商直播间,教他们拍短视频、做推广。”张贵泉说,现在村民们不仅会网上卖货,还主动研究市场需求。
为持续壮大人才队伍,旺苍县从驻外商会、老乡会、个体私营经济协会中回引能人,制发村(社区)党组织后备力量选拔培育流程图,构建“本土回引+院校培养”模式,每半年举办集体经济专题培训班,并建立“1名部门干部+1名村干部”结对帮带机制,通过“教理论、练实操、学经验”提升村干部致富带富能力。
当前,旺苍县村级集体经济从“薄弱散”迈向“强优大”,越来越多的村庄实现了“集体有收益、群众得实惠”。旺苍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赵文表示:“下一步,旺苍县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更多特色产业,让村级集体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压舱石’。”(本报记者 戚 原 通讯员 何钦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