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石笋古气候研讨会在江西万年举行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金秋十月,稻香弥漫。在被誉为“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的江西省万年县,一场贯通万年时光的科学对话启幕。10月12日“2025年石笋古气候与岩溶过程研讨会”在江西省万年县举行。来自国内外岩溶地质、古气候、环境考古等领域的顶尖学者齐聚于此,共探石笋中封存的万年气候密码,解读地球环境的沧桑变迁。

研讨会现场(徐声高 摄)

本次会议由西安交通大学人居学院、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万年县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上饶市科学技术协会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会议以“气候变化与岩溶过程——新技术、新指标、新发现”为主题,聚焦石笋记录重建多尺度亚洲季风演变、氧同位素气候指示意义、岩溶地下水碳汇效应等前沿议题,致力于为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坚实的历史借鉴与科学依据。

万年县不仅以仙人洞—吊桶环遗址闻名,被誉为“中国稻作文明的曙光”,更坐拥神农宫这一岩溶地质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洞中石笋兼具文石与方解石组合,高铀含量、生长迅速,被誉为“地球档案”,为高分辨率古气候重建提供了珍贵载体。近年来,以张海伟教授团队为代表的研究者在此取得突破性成果,首次重建了中国东南地区过去一万年高精度水文气候变化序列,揭示出距今约4400年前后的极端干旱与洪涝事件,很可能是导致良渚文化衰亡的关键气候诱因。

会议期间,专家学者将围绕石笋记录解译、岩溶动力系统演化、古气候重建新方法等议题展开多场高水平学术报告,并实地考察仙人洞、神农宫等典型地质遗迹。部分学者还将分组前往三清山、龙虎山等地,开展深入的地质与环境考察。

此次研讨会不仅是一场展示我国在石笋与全球变化研究领域重要成果的学术盛会,更是推动科技、文化、生态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有益探索。它将进一步擦亮万年“世界稻源”文化名片,助力上饶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高地”,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贡献新的智慧。(记者 曾庆华 通讯员 刘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