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于乡野的艺术秘境:探访太子镇匠人向东的园林匠心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哇塞,这简直是鬼斧神工啊!”9月26日上午,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黄颡口镇的根雕和养花爱好者石教育、石义虎、李发洪等人走进黄石市开发区·铁山区太子镇樟铺村油榨垄湾向东的家,便被眼前的景致震撼得连声赞叹。这座隐匿于乡村的宅院,没有喧嚣张扬,却以一步一景的艺术布局,诉说着主人对匠心与自然的深刻理解,恰如“身在闺中人未识”的璞玉,在访客眼前渐露光华。

竹园 艺园 松园

推开院门,庭院的雅致便扑面而来。一块“一帆风顺”石雕端正矗立,仿佛在迎接每一位来客,无声传递着吉祥寓意。大门两侧,两棵红叶石楠被修剪得方正规整,与旁侧圆球似的石榴树、黄杨树形成鲜明对比,人工雕琢的精巧与植物的自然生机相得益彰,开篇即显主人的造园巧思。

穿过前院步入竹园,一株直径近2米的冬青树枝繁叶茂,如伞盖般舒展,又如少女般亭亭玉立,为庭院撑起一片清凉。石教育在树下长椅落座,目光立刻被身旁的大型根雕“鹿鹤同春”吸引,当即连声叫绝。这件作品充分延续了“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传统技法,顺着根材的天然曲度与纹理稍作雕琢,便让鹿的灵动与鹤的仙逸跃然眼前,尽显自然之趣与艺术之美。

树旁的小假山更是点睛之笔。形态各异的石块错落堆叠,有的苍劲雄浑,有的灵秀精巧,青苔在石间悄然蔓延,为这份雅致添了几分古意。几株小绿植从石隙中探出身姿,在朴素墙垣的映衬下,勾勒出独属于主人的山水情趣。虽规模不大,却藏着对自然雅境的殷殷向往,仿佛将一幅微型山水画卷定格于庭院之中。假山墙左侧的石牌上,向东亲手仿写的毛泽东《沁园春·雪》镌刻其上,笔墨苍劲,为这处自然景致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穿过竹园来到艺园,这里既是向东的“奇异手工艺术工作室”,更是他施展匠心的核心天地。园内陈列的石材皆取自深山,经向东精心打磨后,化作一件件生动的石雕作品:象征长寿的“龟”与“鹿”神态安详,“二龙戏珠”尽显灵动气势,“兔子望月”则透着几分憨态,这些作品被巧妙嵌入小突泉周边,与水景相映成趣。

小突泉边的“片石山”上,一棵小朴树随风轻摇,宛若对访客点头微笑;泉水中,金钱草与睡莲争奇斗艳,生机盎然。最令人称奇的是突泉的石头栏杆,向东在此镌刻“仁之君上也,智知”的古诗文,让园林景致与儒家哲思悄然融合,抬手触目间皆是文化韵味。对面青砖古墙下,珊瑚果与小松树依偎石畔,枝叶交缠,仿佛在低声诉说着无尽心语,为庭院添了几分温情。

最后抵达的松园,藏着向东对江南的深情眷恋。园内一棵崖柏虽半边枯死,却依旧枝繁叶茂,展现着顽强的生命力。崖柏之下,桃树与李树枝桠相望,恰似“桃李满天下”的美好隐喻。灰砖黛瓦的墙垣上,“江南情”三字苍劲有力,似在诉说江南的悠悠往事。墙下叠石为山,太湖石的奇崛与草木的葱茏相映成趣,将江南园林特有的温婉灵秀浓缩于这乡野一隅,让人不禁心生对江南烟水的无限遐想。

“这里的每一处景致、每一件作品,都藏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对话。”石教育感慨道。向东以宅院为纸,以草木、山石为笔,用数十年匠心雕琢出这片艺术秘境。他不似知名艺术家那般声名远扬,却在乡野之间坚守着传统技艺,让根雕、石雕与园林艺术在日常中焕发活力。这座藏于村中的宅院,不仅是向东的精神家园,更是乡村匠人传承文化、雕琢生活的生动见证,在时光流转中静静绽放着独特的艺术光芒。

从錾子到庭院的半生坚守

向东今年70周岁,双手布满老茧,指节粗大——那是56年手艺刻下的印记。14岁时,他就攥着比手掌还沉的錾子,跟着村里的老石匠学手艺,锤落石屑溅在脸上也不躲,只盯着师傅下刀的角度,把“稳、准、细”三个字刻进了心里。不到20岁,他已能独立打制石磨、雕凿门墩,背着工具箱走村窜户做石匠。乡邻们都说“向东的活扎实”,哪家盖房要刻门匾、哪家修院要磊石阶,都点名找他,这一走村入户,便是十几年。

1985年,黄石一家古建公司慕名找他,看中的正是他手上那股“能把石头雕出灵气”的功夫。在公司里,他专做石刻雕镌,从祠堂的龙纹柱础到庙宇的花鸟浮雕,每一刀都下得讲究——龙鳞要层叠分明,花瓣要薄如纸翼,连碑文中的小字都要工整得像印上去的。老板常拍着他的肩膀说:“向东的活,能经得起百年风雨。”这份认可,让他在古建行当里扎下了根,一干就是八年。

1993年,妻子突然病重,病榻前的呼唤比任何活计都急。向东没半分犹豫,当即辞了工作回家。那些年,他守着病妻,喂药、擦身、熬汤,把曾经握錾子的手用来洗衣做饭,直到妻子安详离去。1995年,为贴补家用,他当起了村里的电工收费员,走街串巷收电费、修线路,可夜里闲下来,总忍不住摩挲抽屉里那套磨得发亮的錾子——那是他放不下的念想。

两年后,他终究还是“捡”回了石匠活,这次专做墓碑和大型镌刻。他刻的墓碑,不仅字迹端正,还会根据逝者生平雕上小景:爱花的刻株兰草,喜茶的雕把竹壶,细节里藏着温度。凭着这份精湛和用心,他的口碑在当地越传越广,订单排到半年后,常常是这家的活还没干完,下家就拎着烟酒上门等。

2018年,年过六旬的向东决定“慢下来”,却没闲着——他在自家院子里办起了“奇异手工艺术工作室”。起初只是把院角的枯树根捡回来,琢磨着雕成小摆件:歪扭的枣木刻成觅食的松鼠,疤结多的梨木做成蜷卧的小猫,个个憨态可掬。后来他又动了心思,用河里捡的奇石、山上挖的黄蜡石垒假山,引了细流绕着山石转;再把院里的冬青、迎春剪成高低错落的造型,连墙角的青苔都特意留着,铺出一片毛茸茸的“小草原”。

一琢磨就是七年,曾经普通的农家小院,竟成了藏着“江南水乡”的艺术殿堂:几处后门的雨搭(方言)都是向东亲手做的仿古石雕工艺——琉璃瓦,“松园”是鸟卵石铺的湾径小路,路两旁是他亲手雕的小坛小罐,边上的小水池细水经过小电机后从小山的小溪流过,映着岸边修剪得宜的风景树;院角的假山叠得精巧,石缝里还冒出几株野草,透着野趣;土砖院墙上都爬着他引的蔷薇,开花时满墙粉白,风一吹,花瓣落在石桌上,成了天然的点缀。

如今,武汉、黄石、黄冈、大冶等地的人,都循着朋友的介绍慕名来参观。站在院子里,看着眼前错落有致的景致,再看看满头白发、笑眯着眼的向东,没人不惊叹:这位年近古稀的老农,用一辈子的手艺和心思,把日子过成了“奇异”的诗,也把寻常小院,刻成了藏着匠心的画。(记者 余惠玲 通讯员 曾邦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