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移居”到“宜居”的幸福跨越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红水河面清波碧浪,平坦道路进村入户;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幸福写在村民脸上……昔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忻城县红渡镇六纳村搬迁移民群众的美好愿景,如今正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红水河——乐滩水电站一带(蓝春青 摄)

六纳村作为红水河梯级乐滩水电站坝区搬迁移民村,实现了从传统移民村落向现代化宜居乡村的蜕变,是忻城县扎实推进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忻城县高度重视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积极整合国家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与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精准投入,围绕“产业升级、环境整治、乡风文明”三大核心领域实践,以“高位布局、工农互补、久久为功”的高质量发展模式,绘就了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壮美画卷,让移民群众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高位布局,绘就移民安居乐业新蓝图

移民搬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关乎民生福祉的重大使命。面对这道艰巨的考题,忻城县坚持高位布局,将移民工作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建立“县级统筹、部门联动、乡村落实”的三级工作责任制,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2006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水库移民搬迁安置135户472人,扶贫搬迁5017户19945人。

“我们始终坚持‘移民不稳、全县不稳,移民不富、全县难富’的发展理念,把搬迁移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忻城县水库移民工作管理局局长蓝华介绍,除了抓好产业就业外,还制定出台了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总体方案和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细则,落实补贴补偿资金政策,维护搬迁移民群众权益。

在安置点选择上,忻城县充分考虑移民长远发展,选址交通便利、就近设厂布企,制定了多种户型供搬迁群众选择。同时,严格规范前期工作流程,对移民家庭的房屋、土地等实物指标进行全面、精准核查登记,并严格落实补偿公示制度,确保安置工作全过程公开透明。

产业升级,工农互补激活发展新动能

产业是致富之源、发展之基。忻城县坚持“工农互补”思路,立足安置区资源禀赋,积极探索产业扶持新模式,推动移民后期扶持从“输血式供给”向“造血式扶持”转变。

在产业发展上,红渡镇六纳村依托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与资金,累计整合资金480万元,建成标准化桑蚕培育示范基地,采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推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蚕种供应、统一病虫害防治,降低农户养殖风险,提升桑蚕产业效益。

忻城县红渡镇六纳村标准化养蚕基地。(蓝春青 摄)

“依托桑蚕产业优势,打造休闲农业体验、游船观光体验等旅游产品,吸引游客,促农增收。”红渡镇六纳村党总支书记莫秋兰说,2024年六纳村集体经济增至58万元,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升至1.78万元,实现产业振兴与移民增收“双赢”。

忻城茧丝绸产业园(蓝春青 摄)

在工业方面,红渡工业园区依托本地桑蚕、木材等丰富农产品资源,就地转化发展工业,引入广西桂冠开投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乐滩水电厂、广西中亿智能家居有限公司等5家规上企业及广西忻城丰驰乳鸽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等12家企业,年营收超7亿元,为六纳村等库区村屯提供1235个就业岗位。城南、思练工业园区共引进18个产业项目,为聚福新城、光明、鸿源等安置点移民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实现搬迁劳动力家庭一户至少一人稳定就业。

环境整治,久久为功打造宜居新家园

忻城县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提升库区移民生活质量的突破口,“十四五”期间,乐滩库区累计投入资金1971万元,完成通村道路、产业路、饮水安全、村貌整治等项目18个。

在六纳村古令屯移民新村整村提升工程中,投入移民资金2000万元改造房屋外墙1.2万平方米,建成5027平方米休闲广场与360米文化长廊,融入坡屋顶、灰瓦白墙等桂风壮韵元素,实现“一户一景、移步换景”,既保留乡村风貌,又契合现代审美。

六纳村古令屯(蓝春青 摄)

在安置点治理中,城南社区创新实践“党建+生态+文化”融合发展模式,打好“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两张牌,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群众文明意识逐年提高。同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组建文艺队,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移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组织“党员先锋队”“巾帼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理论宣讲、关爱老人儿童、科普教育等志愿服务活动,擦亮文明幸福底色;制定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氛围。

“小区里有大超市、药房,不远处就是公交站台,生活十分方便。每天还有保洁打扫卫生,网格员巡逻,住在这里很舒适、安全”从欧洞乡永合村搬迁到聚福新城的搬迁户黄柳艳高兴地说。 (记者 朱柳蓉 通讯员 蓝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