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国旗招展。在湖北省南漳县肖堰镇杜家沟村的报信坡,村民吴华正为一场特殊的“国庆献礼”忙碌着。
这位57岁的农村汉子,从一名砌匠成长为建筑老板,用10年时间、3000万元积蓄,在曾经饱受战火蹂躏的家乡土地上,建起了一座红色文化陈列馆。“我要让来到这里的每个人都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无数先烈的鲜血换来的。”他抚摸着馆内陈列的抗战文物,目光灼灼,语气坚定。
山的记忆:红色种子深植心田
报信坡,这个曾因西汉末年乌鸦给刘秀报信的传说而命名的普通山岗,历史上是南漳东部地区南下北上、东进西出的交通要道。
1938年武汉会战后,在闻名中外的枣宜会战、老河口战役中,南漳是重要的歼敌战场。1940年6月,日军为夺取战略要地宜昌、进攻重庆,集结重兵,以飞机轰炸为开路,向南漳发起了铁拳式的进攻。
“母亲常说,那时的报信坡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吴华印象最深的抗战故事当属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报信坡有个古寺,寺门口有两棵大柏树,被炮弹屠戮的百姓往山上跑,想到寺庙里避难,却看到寺庙也被摧毁,遇难僧侣的尸体挂在柏树上,鲜血淋漓……”
战火连天的岁月里,南漳军民不屈不挠,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6年的浴血奋战。1000多名南漳儿女在抗战中英勇牺牲。“和平来之不易,父辈从小就教我们要爱国、要感恩。”吴华说,“我的名字‘吴华’,就是‘爱吾中华’的意思。”
这些年来,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吴华从一名砌匠成长为工程老板。他说,正是革命先烈的抗战精神始终鼓舞他奋勇前进。
40多年拆旧建新的建筑生涯,吴华见证了城乡巨变,却始终对“旧物”情有独钟。旧硬币、旧瓷器、旧邮票、旧木雕,甚至旧房子,在他眼中都是珍宝。
2003年,吴华在民间“淘宝”时邂逅了一把刻着“中国工农红军”的大刀。刀身锈迹斑斑,刀柄上的红色布条却依旧紧缠。“七百块,相当于城镇居民一个月的收入,但我毫不犹豫就买下了。”这把大刀,成为他红色收藏的起点。
此后,他走遍湖北巴东、江西上饶、湖南桑植,收集抗战文物。一个印着“昭和六年”的日军饭盒,一把把群众杀敌的大刀,一枚枚哑火的手榴弹……“每件文物都是一本教科书,记录着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2013年,吴华在报信坡流转山地,种下了300亩杜鹃。“《闪闪的红星》里唱‘若要盼得红军来,岭上开遍映山红’,我要让这片浸染过鲜血的土地,绽放出希望之花。”
心的抉择:倾尽家财守护历史
吴华的红色情结,不仅源于家族记忆,更源于他对历史的责任。
早在建筑事业红火时,他就热衷于收藏荆山奇石,并当选襄阳市赏石协会会长、襄阳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他将石磨、石碾、石磴、石槽等民间旧物散布于杜鹃园中,让游人感受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温度。
然而,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未圆的梦:建一座红色文化陈列馆,让收藏的数千件红色文物走出家门,成为公共记忆的载体。
2023年春,开国大将王树声之女王宇红到访报信坡。面对曾经的战场、如今的花海,年过花甲的她久久伫立,热泪盈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牢记历史经验和教训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
这句话,如重锤敲击吴华的心。“那一刻,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座红色陈列馆建起来。”
然而,这个决定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妻子张明玉算了一笔账:建馆需要投入三千多万元,这是他们奋斗半生的全部积蓄。“你把钱都投进去,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吴华却异常坚定:“钱没了可以再挣,但历史遗迹消失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其实,他早有准备。一次偶然机会,他得知江西上高县有一批古建筑因乡村振兴面临拆除,随即带着文史专家快马加鞭前往考察。见到这些外围砖砌圈闭、内部木架结构、房顶青砖马头、小布瓦覆盖的“三间过”民居,吴华心动不已。“房屋细节装饰也很美,雕刻山水园林、花鸟鱼虫、神话传说都很精致,当时就想搬回来安置我的宝贝藏品。”意外的是,工人在拆卸一座建于1927年的古建筑时,发现门楣上有“陆军四十八师上高会战指挥部”的字样,经与当地核实确认,吴华觉得“这就是天意”。
在重建过程中,吴华聘请了江西老师傅,以优质红木修复损毁部分,最大限度还原历史原貌。七栋古建筑在杜鹃花海中拔地而起,红色文化陈列馆初具雏形。
火的传承:从一人坚守到众人同行
建馆不易,布展更难。
只有小学文化的吴华,为了做好红色陈列,开始疯狂补课。原本热爱《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古诗词的他,开始研读南漳党史,走访红色遗迹。
“兴建报信坡红色文化陈列馆是我的夙愿,”吴华说,“这个想法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南漳县委宣传部、党校、档案馆、文旅局等单位全程指导,肖堰镇党委、镇政府和杜家沟村两委全力配合。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延安精神研究会、襄阳市楚国历史文化研究会等团体积极参与,形成了多元共建的良好局面。
社会各界爱心力量闻讯而来、主动请缨。有的提出展陈方案、收集图文资料、撰写展览词,有的审定内容、录入展词、设计印刷、协助布展,有的为展馆创作油画让文字的内容生动展现……众人的智慧与汗水,共同铸就了这座红色展馆。
在布展过程中,吴华坚持“每一段文字都要真实,每一张图片都要动人”的原则。他带领团队走访调研,查阅史料,精心梳理从贺龙率领红三军在报信坡的生死转折,到王树声率部中原突围在此激战的革命历史。一段段尘封的往事被重新唤醒,化作展板上生动的历史叙事。
2025年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报信坡红色文化陈列馆在杜鹃花海中正式开放。
有人好奇,一向算计投资与收入比的吴华,耗费这么大心血为什么不收门票?他却坦然一笑“格局打开嘛!要的就是不设门槛让更多人走进历史,感悟精神呀!”
如今,这座陈列馆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月均接待参观者超过三千人次,其中大部分是青少年学生。“在这里,历史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鲜活记忆,”一名中学生在留言簿上写道,“我们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振兴中华。”
今年8月,以报信坡红色文化陈列馆为主体的南漳县荆山传统文化展示馆获评襄阳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优秀案例。吴华计划进一步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让更多人走进报信坡,聆听革命先烈在脚下这片热土浴血抗敌捍卫家园的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记者 余惠玲 通讯员 龚良杰 朱正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