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阴雨,泥巴窝里抢秋粮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寒已露,秋渐深。连绵的秋雨,淅淅沥沥,似乎没有停歇的意思。雨水浸泡了万亩良田,也沉重地压在每一位庄稼人的心头。成熟的玉米棒子风雨中摇曳,秆子被压得弯下了腰……

连绵秋雨中,一个身影却像上了发条一样,不停地穿梭在合作社的农机库、泥泞的田埂和焦急的农户家中。他,就是山东肥城仪阳街道的肥城市荣祥农机作业合作社理事长——冀荣祥。

田间积水尚未完全消退,冀荣祥便踩着泥泞,指挥着一台履带式收割机驶向玉米地,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收战”正式打响。冀荣祥用脚探了探地头的泥,眉头皱成了疙瘩。他回头朝驾驶室里的年轻农机手冀柱祥喊道:“兄弟,开进来!就现在!”冀柱祥从车窗探出头,有些犹豫:“理事长,这地也太粘了,能行吗?万一陷进去……”“等它晒干?来不及了!”冀荣祥打断他,语气斩钉截铁,“履带式的就是干这个的!你稳住油门,慢点开,听我指挥!”沉重的履带式收割机发出低吼,缓缓驶入田间。 

宽大的履带果然稳稳地压住了松软的泥垄,机身开始稳健地向前推进。“看,这不就成了!”冀荣祥一边紧跟着机器,一边大声指导,“对,就这么保持!割台放低点,吃得干净些!”伴随着机器的轰鸣,金黄的玉米穗被齐整地卷入、分离,身后的田地留下了笔直的秸秆线。冀柱祥看着粮仓里迅速积聚的金黄玉米,松了一口气,脸上也露出了佩服的笑容:“理事长,还是您判断得准!这大家伙,真够稳的!”冀荣祥没回话,只是弯腰从地上拾起几粒散落的玉米,在掌心捻了捻,目光又投向了远处大片待收的田野。战斗,才刚刚开始。

抢收只是第一步,烘干才是“保粮”关键。荣祥农机合作社的烘干塔正开足马力,日夜不停。它如同一个巨大的“钢铁胃”,源源不断地“吞进”刚从湿漉漉田间运来的、挂着水珠的玉米,经过数小时的热风翻滚与精准调控,最终“吐出”一粒粒干燥均匀、色泽金黄的玉米粒。

“这家伙,现在可是咱的‘定海神针’!”冀荣祥指着轰鸣的机器,嗓音沙哑却目光坚毅。“今年阴雨天持续时间太长了,要是玉米一直泡着,要么发芽,要么霉变,一年的辛苦就得打水漂。咱这烘干塔,能让玉米水分从40%多降到15%以下,安全入库,心里踏实!”

这几日,荣祥农机合作社的院里车来车往,运送湿玉米的车辆络绎不绝,在院内排起长龙。种粮大户和合作社社员们的脸上虽写满疲惫,眼神里却透着一股殷切的期盼。冀荣祥穿梭其间,忙着调度车辆、组织过磅、抽检品质、安排烘干、协调入仓,整个流程紧张却井然有序。

“现在我们所有的烘干机都开足了马力,24小时连轴转,人是轮班休息,机器一刻不停。”冀荣祥一边抹了把汗一边说,“目前日烘干能力已经到了100吨,就是在跟天气抢时间!群众送过来多少,我们就烘干处理多少,坚决把风险压到最低!”

他不是孤胆英雄,他是无数在乡村振兴一线奋斗者的缩影。在冀荣祥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农民的责任与担当,看到了那股“与天斗、与地斗,誓夺丰收”的底气。风雨终会过去,而那份扎根土地、服务乡邻的“荣祥精神”,正如雨后被洗礼过的田野,更加清新、茁壮,孕育着来年新的希望。 (记者 陈曦 通讯员 纪宗玉 马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