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个“兵支书”如何带“活”一个村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清晨的阳光洒在云南省镇康县忙丙乡回掌村整洁的村道上,一位皮肤黝黑、笑容憨厚的中年人正和村民们一起清扫路面,利落的动作里仍透着军人的干练,他就是回掌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新成,这个佤山深处的“领头雁”,以军人的坚守与担当,带领全村各族群众,完成了从“脏乱差”到“全国文明村”的华丽转身。

用党建“穿针引线”,织就产业致富网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这是李新成常挂在嘴边的话。2008年,退伍后返乡的李新成仍记忆犹新:过去村民种玉米年收入不过千元,种植水稻仅够吃饱。进入村委会任职后,面对回掌村产业薄弱、人心涣散的困境,他深知,只有建强党组织,才能凝聚起发展的合力。

2019年,回掌村计划引进“小软米”种植,面对村民的犹豫,李新成拿出军人“冲锋在前”的魄力,率先试种,当看到亩产翻番的成果,他立刻带着数据挨家挨户动员,并深化“党组织+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把党员、群众和资源有效组织起来,种植小软米的群众也越来越多,收入不断增长。如今,回掌村的小软米、坚果等特色产业远近闻名,2024年仅小软米一项就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靠天吃饭”的困境。

“现在我们的小软米20元一袋还抢手,坚果每亩能挣9000 元!”李新成算起账来满脸自豪,党建这根“红线”,串起了产业链,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以文化“春雨润物”,培育文明新风尚

“乡村要美,不仅要环境美,更要乡风美。”军人出身的李新成,做事向来雷厉风行,抓精神文明建设也不例外。他深知,改变村民思想观念,得像在部队抓思想教育一样,润物细无声却掷地有声。

他牵头组建了“法律明白人”队伍,充分发挥人熟、地熟、事熟三大优势,用佤语和“土话”把法律知识送到田间地头,通过法律法规“润润耳”、法治知识“明明目”、法治案例“醒醒脑”,不断强化普法宣传;成立巾帼志愿服务队,创新“家事四可”模式,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以前闲了就喝酒吵嘴,现在跳广场舞、看书、评‘星级户’,忙得很!”村民李新瑞的话道出了乡风的转变。

他还带领村两委广泛收集群众意见,通过“群众提、干部选、干群议”的方式,将移风易俗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有效遏制了陈规陋习,让文明新风浸润人心。每周五的“爱卫日”成了全村约定,红白理事会管住了大操大办,文化广场上佤族打歌与广场舞相映成趣。“文明不是管出来的,是带出来的。”李新成说,如今的回掌村,笑声多了,纠纷少了,人心齐了。

靠团结“聚沙成塔”,共筑和谐幸福家

“我们回掌村佤族占67%,还有汉族、彝族等民族,大家都是一家人,就得像战友一样并肩向前。”李新成始终把民族团结当作乡村振兴的“压舱石”,这份情怀,源自多年的军旅生涯。

作为“兵支书”,他把部队“思想政治引领”的经验用到工作中,通过“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载体,结合“云岭先锋”“学习强国”等平台,常态化开展政策学习,引导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各族群众拧成“一股绳”。

在文化活动室,彝族老人教汉族媳妇织麻布;在无人机培训班上,佤族村民熊强和汉族技术员切磋操作技巧……这样的场景在回掌村已成常态。“民族团结就像种坚果,要常浇水、勤施肥才会结果。”李新成的比喻朴实又深刻。

“获得‘全国文明村’称号不是终点,而是新的战斗起点。”李新成望着村里郁郁葱葱的坚果树,眼中充满期待,“我们要继续用好党建这把‘金钥匙’,让回掌村的明天更美好,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在这位“兵支书”的带领下,回掌村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书写着边疆民族地区文明进步的新篇章。(记者 郑义 通讯员 罗新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