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特色产业 引领县域经济突围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而特色产业则是县域经济的“压舱石”和“增长极”。在广东汕尾,青梅、茶叶、渔业等特色产业正成为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的中坚力量。然而,资金短缺、融资难等问题曾是制约这些产业升级的“拦路虎”。如今,邮储银行汕尾市分行通过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将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到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不仅破解了经营主体的资金难题,更激活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青梅深加工:从“卖原料”到“创品牌”的价值跃迁

陆河县被誉为“中国青梅之乡”,青梅种植历史悠久,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依托。但长期以来,当地青梅产业多停留在“卖鲜梅、做半成品”的初级阶段,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陆河县杏飞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叶杏飞对此深有体会:“以前收购鲜梅转卖或做简单加工,利润薄,还得看天吃饭、看市场脸色。”

产业升级的关键在于资金。为突破这一瓶颈,邮储银行汕尾市分行主动对接合作社需求,全程跟踪其运营状况,依据信用流水和发展规划提供精准贷款支持。今年青梅采摘季前夕,合作社面临“收购鲜梅”和“升级设备”的双重资金压力,缺口达300万元。邮储银行汕尾市分行迅速启动绿色审批通道,不仅快速放款保障了近10万斤鲜梅的顺利收购,还根据产业节奏分批次投放资金,支持合作社更新加工设备、联合科研机构研发新品。

如今,杏飞合作社已推出青梅酱、青梅酒、青梅饼等20余种深加工产品,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地,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邮储的贷款是‘及时雨’,让我们的升级计划从‘想法’变成了‘现实’。”叶杏飞感慨。青梅产业的转型,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更带动了周边农户就业增收,为陆河县域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

高山茶产业:“及时雨”贷动三产融合发展

在海丰县莲花山区,广东莲山茶业有限公司依托当地富硒土壤和生态优势,打造了知名茶叶品牌“三条垅”。但每年清明前的春茶采摘季,集中收购鲜叶的资金需求总会让企业负责人陈广玉犯难:“如果错过这个时期,整年的产能都会受影响。”

今年采茶季,莲山茶业再次面临300万元的资金缺口。邮储银行汕尾市分行在深入调研企业“种植+加工+销售”全流程后,迅速为其提供300万元产业贷款,并配套代发工资、资金结算等综合金融服务。“从申请到放款只用了不到一周,刚好赶上鲜叶大量上市,太及时了!”陈广玉说。

这笔“及时雨”般的贷款,不仅让企业顺利扩大了鲜叶收购量,还升级了炒茶机和自动包装机,加工效率大幅提升。同时,企业依托莲花山旅游资源,进一步拓展“种植+加工+观光”的三产融合模式。据预计,今年莲山茶业销售额将从去年的1000万元增长至1900万元,直接带动周边几十户茶农增收。金融的精准赋能,让莲花山茶产业实现了“量”“质”“效”的同步提升。

蓝色渔业:“渔担贷”助力渔民耕海牧渔

汕尾作为海洋大市,渔业年产值稳居全省前列。南海伏季休渔期结束后,渔船出海作业的设备购置、渔需品采购等资金需求集中爆发。汕尾市洲杰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徐洲杰就曾为购置渔船设备的资金发愁,直到邮储银行的“渔担贷”为他解了燃眉之急。

针对渔民和涉海企业的融资需求,邮储银行汕尾市分行推出了专属的“渔担贷”产品,简化审批流程,降低融资成本。今年8月,邮储银行汕尾市分行迅速为徐洲杰核批300万元贷款,保障了渔船的顺利出海。截至2025年7月末,邮储银行汕尾市分行“渔担贷”业务已发放30笔,金额达6470万元,覆盖了汕尾多个渔村和渔业企业。

“渔担贷”不仅解决了渔民的资金周转难题,更推动了汕尾渔业向规模化、现代化转型。渔民们购置了更先进的捕捞设备,提升了作业效率和安全保障,蓝色渔业正成为汕尾县域经济的又一重要增长极。

金融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

从青梅、茶叶到渔业,邮储银行汕尾市分行的金融服务始终以县域特色产业需求为导向,通过创新产品、优化流程、精准投放,真正实现了金融“活水”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截至目前,邮储银行汕尾市分行涉农贷款余额已达40.36亿元,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0.22亿元,覆盖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多个领域。

“我们不仅要帮经营主体解决‘钱袋子’问题,更要帮他们找到‘富路子’。”邮储银行汕尾市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邮储银行汕尾市分行将继续深化与县域特色产业的对接,创新更多适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让金融赋能更接地气、更有实效,为汕尾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注入动力。

在汕尾的实践中,金融不再是简单的资金供给,而是成为了连接产业、农户与市场的纽带。通过精准滴灌,特色产业焕发了新活力,县域经济的“造血”功能不断增强,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汕尾样本”。(记者 付曦地 通讯员 傅财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