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千亿首衡城“链”活湖北农业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继今年6月26日交易量突破千万吨后,首衡城再迎历史性跨越——累计交易额破千亿元。这一数字不仅标志着其作为华中地区农产品流通“量”的枢纽地位已然巩固,更彰显了其在产业升级、价值创造上“质”的飞跃,完成从传统集散地向现代化高价值产业新城的华丽升级。

首衡城航拍图(乾勋豪 摄)

一组组数据、一幅幅实景,记录着首衡城近两年来的蝶变与崛起,也见证着农户、商户、采购商,尤其是湖北省内整条产业链从业者的生活与事业变迁。

云梦藜蒿3小时直达多省餐桌

新鲜的藜蒿(乾勋豪 摄)

清晨6点,云梦县下辛店镇白水湖村的藜蒿大棚内,农户忙着收割新鲜藜蒿。翠绿茎秆经剔叶、除杂、清洗后打包,即刻运往首衡城。上午9点,货车抵达交易区,经分拣后分拨至湖南、河南、安徽、江苏等地,最快2小时摆上市民餐桌,全程仅需3小时。

当前为藜蒿初上市期,批发价处于合理区间,凭借“当天采摘、当天打包、当天直达”的新鲜优势,白水湖藜蒿成了市场“抢手货”。“走货量十分可观,主要发往南京、合肥、长沙及湖北各县市区。”作为地道云梦人,首衡城星诺商行负责人王丽主营的白水湖藜蒿是市场“明星产品”,“去年高峰期日均销量达20多万斤,今年村里新增3000亩种植面积,10月底集中上市后,销量预计翻倍!”

这份“新鲜经济”的红火,离不开政企联动的云梦蔬菜专区强力支撑。今年5月专区揭牌,入驻10家商户、设35个档口。云梦县委副书记、县长尹亮介绍,专区推动70%的云梦藜蒿外销全国,与花菜、马铃薯共同构成云梦蔬菜外销的“三驾马车”;而“基地直供”模式减少中间环节,降成本更锁“鲜”。

“以前担心卖不出去,现在订单不断。”随着销量增长,专区还推动藜蒿种植标准化,带动5家加工企业年销售额均突破亿元,同时新增田间管理、分拣包装等多个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恩施小土豆:从深山“土疙瘩”到全国“金名片”

恩施土豆现场展示(乾勋豪 摄)

清晨五点,恩施市三岔镇莲花池村的硒砂地里,农户们正熟练地刨出一颗颗表皮金黄的小土豆。这些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富硒土壤中的“金豆豆”,经过分拣、包装后直达孝感首衡城,24小时内摆上多个省市的餐桌。

作为湖北省最大的马铃薯主产区,恩施市常年种植土豆31.2万亩,年产量达45万吨,如今更增加了首衡城这一重要渠道,助力土豆销往全国。这一“硒品出山”的突破,始于2024年3月首衡城与三岔镇商会签订的产销对接协议。根据协议,首衡城不仅提供专属交易区,还通过“线上集配+线下展销”模式,将恩施小土豆纳入首衡城的商超采购体系。

在首衡城K2区的“恩施富硒土豆”专区,干了三十年土豆批发生意的商户刘琼,正忙着接待前来采购的客户。她的档口前,印有“恩施土豆”LOGO的箱装土豆整齐堆放,格外引人注目。“恩施土豆可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还是实打实的富硒绿色产品,消费者都认这个!”刘琼一边整理货物,一边自豪地介绍,凭借产品的优质特性,她的档口生意一直十分红火,这些土豆也早已顺利进入商超渠道,受到不少消费者的青睐。

“我们不仅卖土豆,更在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恩施市金满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吉尚海介绍,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农户加入标准化种植,实现土豆全年错峰销售,对恩施土豆的品牌提升和知名度的拓展,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一颗甘蓝的产业“支点”

工人正在打包嘉鱼的蔬菜(乾勋豪 摄)

在嘉鱼县潘家湾镇十公里蔬菜长廊,连片的甘蓝田在阳光下泛着油绿。菜农们正将自主培育的“思特丹”甘蓝种子播撒进肥沃的沙壤土。这款抗寒品种经3个月生长期后,次年1月即可采收,采摘期延长至次年4月,恰好填补传统甘蓝冬季退市的市场空白。

“‘思特丹’的抗寒性,再加上首衡城的渠道和冷链支持,我们的甘蓝能直供华中市场。”商户蔡军说。作为自产自销的种植户,蔡军拥有3000亩甘蓝种植基地,依托首衡城对接下游渠道,再加上冷链物流,基本每天都有1车甘蓝发往省内外。

数据显示,通过首衡城的供应链整合,嘉鱼甘蓝的市场覆盖半径从200公里扩展至500公里,销售半径更广阔。更重要的是,这种合作还催生了“品种研发—标准化种植—品牌营销—渠道流通”的完整产业链,推动嘉鱼蔬菜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正如蔡军所说:“首衡城不只是卖菜的窗口,更是帮我们把嘉鱼甘蓝做成产业的支点。”

秭归脐橙日销量暴涨5倍

秭归脐橙(乾勋豪 摄)

杨芳是秭归人,自家拥有40亩果园,四季种植脐橙。眼下10月,正是夏橙下市,九月红、纽荷尔陆续上市的季节。纽荷尔一经上市便销量不断。

"放在以前,这个季节可能还在为客商的压价发愁。现在通过首衡城的辐射网络,走货量比过去明显多不少。”杨芳笑着说。

秭归脐橙产自北纬30度三峡库区,这里紫色页岩风化形成的土壤富含矿物质,保水保肥能力强,加上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的独特小气候,让伦晚脐橙、夏橙、九月红等品种具备了独特的品质优势。

但在入驻首衡城之前,这些品质优势却难以转化为市场优势。“来这里之前,我的橙子主要发往山东,出口俄罗斯。”杨芳说,客商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要求严苛,再加上长距离运输,损耗率也高。

首衡城开业后,杨芳和哥哥入驻到首衡城卖脐橙,仅夏橙销量就接近50万斤,增长近5倍。

“市场大、货物集中,吸引了周边大量客户,还带来了大型商超、社区团购的优质订单。更关键的是恒温仓储和冷链物流,让橙子保鲜期更长。”她解释销量爆发的原因。

基于当前的良好态势,杨芳计划今冬引入“夏美人棕橙”这一新品种,抓住“市场空白期”打造差异化竞争力,同时联动现有品类形成“互补增效”,最终实现从“新品试水”到“品类增量”的突破。

此外,她还收购家乡果农橙子,统一技术标准、按首衡城要求分级,让乡亲们的橙子能卖个好价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武汉采购商“打飞的”式抢货:30分钟直达,20分钟配齐

天鲜配冷链运输正在装车(乾勋豪 摄)

早上7点,天鲜配冷链司机从武汉出发,沿硚孝高速行驶30分钟后,稳稳停在首衡城K1农产品加工区的专用车位上。

“按门店清单配货,11点半必须发车,保证下午1点半门店有货卖。”天鲜配生鲜连锁联合创始人曹武选叮嘱驻场采购。现场负责人按清单质检、贴标、装车,全程不到20分钟。

天鲜配是武汉生鲜零售领域知名品牌,自首衡城开业后租下13个车位,成了这里的“常客”。如今,这家覆盖武汉三镇82家门店的连锁品牌,已将战略支点彻底扎根K1区——今年6月完成搬迁后,其全新配送中心面积扩容至1728平方米,较一期增加33%。

“这里货品齐、价格低,交通成本不算什么。”曹武选算了笔账,32台配送车每天往返1次,日均采购120吨果蔬,中午从首衡城运走,武汉社区居民晚上就能吃到新鲜食材。

首衡城的吸引力不止于此——规范的市场管理与优质服务,为商户留出更多盈利空间。“合作近两年,我们新增15家门店。”曹武选说,新配送中心不仅提升了精细化加工能力,还强化源头直采与仓储调控,进一步降低运营损耗。

“更大空间、更优环境,带来更高周转效率和更低边际成本,能巩固价格与品质优势,对消费者和我们都是利好。”曹武选的话道出了核心逻辑。目前,K1区已集聚16家龙头企业,形成供应链协同生态:天鲜配可共享3000余家商户的全品类矩阵,以及覆盖华中的冷链网络,从源头直采到终端配送的全链路效率大幅提升。

王丽、刘琼、蔡军、杨芳、曹武选的故事,正是首衡城万千商户成长的缩影。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背景下,无数果蔬经营者如他们一般,将新鲜优质的地域特色农产品送抵千家万户餐桌,既保障民生需求,也带动种植基地农户增收致富。

首衡城农产品交易中心(乾勋豪 摄)

首衡城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省市区各级政府对营商环境的前瞻性布局与持续优化。从高效的行政审批到精准的产业政策支持,从完善基础设施到推动产城融合,政府以“有形之手”为企业纾困赋能,真正让商户安心经营、让农产品高效流通。

未来,首衡城将紧扣市场需求,围绕南北方农产品品类差异优化华中供应链,助力湖北地域特色农产品绽放光彩,推动湖北农业从“产得出”向“卖得好、价值高”跨越,真正实现从“流通枢纽”到“产业价值高地”的进阶。(记者 余惠玲 通讯员 祝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