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文明新风,乡村振兴需以乡风为基,移风易俗,正成为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金钥匙”。在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一场以红白事简办为切口、以“新风管家”为依托的文明变革,通过党建、产业、文化协同发力,推动新风从“制度约束”走向“自觉践行”,从“干部推动”迈向“全民参与”,绘就一幅乡风正、产业兴、百姓安的乡村新图景。
党建强引领 移风易俗有方向
“咱村现在人人都讲文明、树新风,红白事大操大办的情况越来越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的做法越来越多,既省钱又省心,这都多亏了村里带头推行村规民约和移风易俗倡导标准。” 谈起村里的变化,北石沟村村民赞不绝口。
移风易俗,关键在“领”,核心在“带”。安驾庄镇以党建为舵,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红色引擎”驱动文明新风落地生根,以制度保障构建常态治理“稳定器”。北石沟村立足本村实际情况,聚焦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文明和谐、环境治理等重点领域,发动村民自己“提”、群众共同“议”, 全面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形成一套务实管用的倡导标准。“红事宴席不超6桌、人均喜宴标准50元以内;白事简办,村民红白理事会全程监督……”一系列具体举措,让文明新风有了“硬约束”,也为乡村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如今,安驾庄镇党组织凝聚力显著增强,党建引领的“红色堡垒”已成为移风易俗的坚实支撑。
产业实基础 文明新风有依托
“钱包鼓了,腰杆直了,谁还愿意为面子瞎花钱?”张家埠村村民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产业发展对移风易俗的深层推动。富民增收,正是涵养文明乡风最坚实的土壤。
安驾庄镇以集体经营“一块田”破局,点燃移风易俗“强引擎”,坚持“镇级主导,村级主体”的原则,因地制宜、稳慎推动“一块田”改革,凝聚村级力量,实现集体增收,推动全镇移风易俗工作跑出加速度。张家埠村将“一块田”经营所得收益用于幸福食堂资金来源,形成了“一亩三分地给村,一日三餐免费”的“以地养老”新模式,既盘活了土地资源,又解决了老人用餐难题,更从源头上减轻了群众操办红白事的负担。在此基础上,全镇推行白事“一碗菜”改革,依托幸福食堂,用十多种新鲜食材制作的“一碗菜”替代传统流水席。这一变革既保留了人情味,又去除了铺张风,单场丧事可为事主节省5000元—9000元,深受群众认可。
改革推进过程中,“新风管家”发挥了关键作用。面对“就一碗菜?这哪够体面”的质疑,张家埠村新风管家张艳英带领志愿服务队挨家挨户讲政策、说道理、算细账:“咱们不是丢了人情味,而是不想让人情债压弯了腰。”通过事前介入、事中协助、事后回访的“一条龙”服务,新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从“不理解”到“主动办”,从“要面子”到“重真情”,“一碗菜”正悄然告别旧陋习,迈向新风尚。
文化润民心 观念转变有共识
“真正的幸福,是风雨同舟的相守,那些掏空家底换来的婚姻,可换不来长久的安稳啊。” 文艺汇演的舞台上,村民自编小品《新型婚育文化幸福多》引发阵阵掌声。“丈母娘”从坚持“彩礼少了没面子”到主动说“省钱给娃创业才实在”的转变,正是村里婚俗新变的真实写照。
移风易俗,既要“制度约束”,又要“文化浸润”。安驾庄镇将文明新风融入日常,让“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从“规定”内化为“习惯”。清明时节,“鲜花祭”替代烧纸焚香;重阳佳节,“孝亲宴”倡导厚养薄葬,传统节日与文明倡导相结合,让新风尚自然生长。农家书屋里的“移风易俗阅读会”、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主题宣传,更让文明理念在互动中深入人心。
“以前觉得不办热闹点被人说小气,现在大家都夸‘会过日子’”,村民梁翠梅的话道出了文化浸润带来的思想转变。如今,主动践行新风尚的村民越来越多,文化已成为移风易俗最持久、最深厚的“生长力”。
从“制度落地”到“民心生根”,从“观念破冰”到“行动自觉”,安驾庄镇以移风易俗为支点,撬动了乡村振兴的全局,实现了基层治理、产业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协同共进。下一步,安驾庄镇将继续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工作,着力构建长效机制,推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蔚然成风,让文明之花在“大美古镇、幸福安驾庄” 这片沃土上持续绽放。(记者 陈曦 通讯员 纪宗玉 梁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