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县域经济作为国家经济体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前沿阵地。中央对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系列部署,明确提出“要在重点领域提前布局,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既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又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为县域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当前,面对产业格局深度调整、市场需求加快变革的新形势,县域必须找准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点,以创新破解产业层次不高、动能不足、韧性不强等难题,为现代化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锚定产业定位再聚焦,让创新导向更鲜明

县域产业发展的核心是立足资源禀赋、找准特色赛道,而创新是确保产业“立得住、走得远”的根本支撑。长期以来,大部分县区都存在产业同质化、链条短、附加值低等问题,关键原因在于缺乏以创新为引领的清晰定位。新时代推动县域现代化产业发展,必须跳出“小而全”的传统思维,紧扣“特而优”“精而强”的目标,将创新贯穿于产业定位、培育、升级全过程,构建“资源—创新—产业”的良性循环。

一是以创新明晰产业主攻方向,筑牢特色产业根基。深入梳理本地自然资源、传统技艺、区位优势等,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挖掘特色产业潜力。例如,农业大县可聚焦农产品精深加工,运用生物育种、保鲜储存、智能加工等技术延伸产业链;工业基础较好的县域可瞄准细分领域,围绕零部件制造、专用设备研发等打造“单项冠军”,通过创新提升产业辨识度和市场竞争力,避免同质化竞争。

二是以创新破解产业发展瓶颈,补齐链条短板。针对县域产业普遍存在的“缺技术、缺人才、缺平台”问题,靶向发力: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机制,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攻关中心,破解关键技术“卡脖子”难题;积极培育招引“瞪羚”“独角兽”企业,让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自觉;围绕主导产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通过“柔性引才”“项目引才”等模式解决人才短缺问题,让创新资源向产业一线集聚。

三是以创新推动产业跨界融合,拓展发展空间。打破一二三产业界限,推动农业与旅游、康养、电商融合,工业与服务业、数字经济融合,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比如,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打造智慧农业园区,发展“农业+研学”“农业+直播”等新业态;推动传统制造业向“制造+服务”转型,提供定制化生产、售后运维等增值服务,以产业融合创新培育新增长点。

统筹产业协同发展,让创新动能更强劲

县域产业发展绝非“单打独斗”,必须融入区域发展大局,通过协同创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破解“规模小、布局散、联动弱”的困境。中央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部署明确提出,要“推动县域与中心城市、周边县域产业协同”,这为县域产业协同创新提供了遵循。实践证明,依托城市群、都市圈的辐射带动,推动县域与周边地区在产业链、创新链上深度协作,既能承接中心城市产业协同发展,又能为区域产业体系提供配套支撑,形成最大的协同效应。

一是强化“上下联动”,承接中心城市创新溢出。主动对接优势城市、产业聚集城市的产业布局和创新资源,聚焦主导产业的配套需求,发展零部件加工、原材料供应等配套产业,通过“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等模式,承接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例如,围绕中心城市的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等产业,在县域布局零部件生产基地,利用中心城市的研发优势提升本地产业技术水平,同时降低中心城市的生产成本,实现双向共赢。

二是推动“左右协同”,构建县域间产业联盟。打破行政区域限制,联合地理相近、产业互补的周边县域,组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产业飞地等,共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共享创新平台、统一制定行业标准。比如,多个农业县域可联合建设区域性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共享冷链物流、检测中心等设施,共同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工业县域可围绕同一产业链,分工负责研发、生产、组装等环节,避免重复建设,提升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

三是促进“内外贯通”,链接全球创新资源。依托“一带一路”建设、RCEP等机遇,引导县域内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技术交流,同时“引进来”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端人才。支持县域企业参加国际展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推动特色产品出口,通过国际化创新合作提升产业的全球竞争力,让县域产业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

聚焦产业生态再优化,让创新活力更持久

产业生态是县域产业发展的“土壤”,良好的创新生态能够吸引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是现代化产业持续发展的保障。中央强调要“培育良好产业生态”,核心就是通过制度创新、环境营造,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主体协同”的创新生态体系,让企业、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在县域“留得住、能发展”。从实践来看,凡是产业发展势头好的县域,都有一套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全周期、全方位支撑。

一是优化政策生态,为创新“保驾护航”。制定精准化的产业创新政策,围绕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科学设立产业基金,支持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用好“桂惠贷”等金融政策工具,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保障好创新型项目要素。同时,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为企业创新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是完善服务生态,为创新“搭台铺路”。搭建多元化的创新服务平台,包括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中试基地等,为中小企业提供从创意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服务;在资金要素方面,持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向上争资立项、向外招商引资、向银行市场融资、充分利用社会资本等,解决企业创新发展的融资难问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保护创新成果,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

三是营造文化生态,为创新“凝心聚力”。充分发挥县域文化、企业文化软实力、文化影响力,是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举办创新大赛、科技活动周等活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为创新培育肥沃的社会土壤;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干部在推动产业创新中主动作为、大胆探索,让创新成为县域产业发展不竭动力,让实干成为干部身上的鲜明底色,为现代化产业发展凝聚起强大合力。(作者系广西天等县委书记 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