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走进高山村,一幅丰收与和美交融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金黄的稻浪在夕阳下摇曳,空气中弥漫着稻谷与新米的清香;整齐的院落旁,几棵老乌桕树红叶似火,与白墙黛瓦相映成趣。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光景。改变,始于2021年春天,随着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上任,一场以党建为引领的深刻变革,让这个村庄焕发出新的生机。
“小积分”撬动“大治理”
高山村是安徽省庐江县龙桥镇的一个偏远山村,辖38个村民小组,1115户、4172人。村党委辖3个党支部,党小组9个。村如其名,山多地少,2014年被列为省级贫困村,2016年脱贫,但村里的治理当时还是缺少“抓手”。
乡村要振兴,治理是关键。面对曾经乡村治理中的难题,高山村党委书记宛书行带领村两委班子,将党建引领“积分+”制度引入了村民的日常生活。
这套“信用+”体系,像一根灵动的纽带,将自治、法治、德治紧密相连。自治激发了主体意识,村民成为村级事务的“主角”;法治筑牢了保障,矛盾纠纷大幅下降;德治则浸润人心,“做好事、存积分、换荣誉”蔚然成风。4年来,高山村依法调解化解150多起矛盾纠纷,数量下降了一半。
“稻虾田”铺就“致富路”
深秋的午后,阳光暖融融地照在“放马滩”合作社广阔的稻虾田上,水面波光粼粼。“一季稻、一季虾,一田两用、一田双收,这块地现在的‘出息’可比过去大得多!”合作社负责人朱宇兵指着眼前的金黄色的田畴,脸上洋溢着喜悦。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在村两委的推动下,高山村成功引入国家级示范合作社,流转土地3000余亩,发展“稻虾连作”特色产业。更重要的是,村党组织主动领办合作社,探索“村集体+龙头企业+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新模式,建起了虾尾加工厂、仓储冷链和育秧工厂,培育出“一村一品”的虾稻米和即食虾尾产品。
“我们的虾稻米不愁销路,去年卖了十万斤,这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一位正在工厂包装虾尾的村民感慨道。产业链的延伸,不仅让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在2024年突破200万元大关,收益超过百万元,更带动了2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稳定就业,昔日的普通村庄实现了向经济强村的美丽蝶变。
“小板凳”议出“大民生”
治理有效、产业兴旺,最终要落实到村民的获得感上。近日,在高山村老新屋村民组的村头黄连木古树下,一场“小板凳”议事会如期举行。村民们围坐一圈,喝着茶,聊着田里灌溉、道路修缮、家长里短。
“我们组那段渠,啥时候能修一修?”“上次反映的晚上路灯不亮的问题,解决得真快!”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宛书行和村干部们认真记录,不时解答。截至目前,这样的议事会已举办了近30场,推动解决了20多件民生实事。
针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高山村还推出了“带办理,上门帮”服务。村干部主动上门,帮助办理各类事务,将“窗帘行动”的关怀延伸到细微处。一年来,通过与镇政府、派出所、银行等多部门联动,上门办理事务30余件,用主动服务赢得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从治理方式的创新到特色产业的勃兴,再到民生服务的温情,高山村在宛书行和村两委的带领下,正沿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道路稳步前行。村部门口悬挂的“安徽省基层治理先进个人”“五星级党组织”“民主法治示范村”等一块块闪亮的牌匾,默默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深刻变迁与振兴活力。(记者 吴昊 通讯员 钱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