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文化书院让生活“有滋味”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以前饭后要么在家看电视,要么在小区遛弯,现在每天都来书院学书法、听讲座,日子过得别提多充实了!”在山东肥城市河西社区汇文书院内,48岁的书法爱好者杨泽惠正握着毛笔跟着老师练习楷书,脸上满是笑意。

如今在肥城,像这样“推门见文化、下楼享服务”的文化书院已融入居民日常生活。为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满足全龄段居民精神文化需求,肥城市以文化社区(文化书院)建设为抓手,通过模式创新、精准供给、品牌打造和机制保障,构建起群众家门口的思想文化教育综合体,让文化滋养成为幸福生活的底色。

多元模式搭平台

文化服务“零距离”

“1个核心阵地+N个拓展教学点+3大功能集成”,这是肥城市社区文化书院推行的“1+N+3”建设运营模式,让文化服务真正扎根社区。

在河西社区汇文书院,社区图书馆是核心教学阵地,书架上1.4万余册图书涵盖文学、历史、少儿读物等类别,每天都有居民来此借阅,不仅如此,书院在这里还经常开展健康讲座、书法绘画、非遗剪纸等课程教学。而社区内的老年大学、文化宫则成了“N个教学点”的延伸——每周一到周五,这里课程丰富多样,医生志愿者为老人们讲解饮食养生知识,文艺爱好者跟着专业老师排练广场舞……

整合用好社区图书馆以及老年大学、工人文化宫、辖区部门单位等多方资源力量,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多样化的文化服务。目前河西社区汇文书院有离退休人员、文化达人等30名教师长期开展服务,每月课程排得满满当当。

社会力量的加入更让书院“活”起来。50家社会机构参与全市社区书院建设运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助、多方共赢。此外,肥城市还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整合20个文化场馆,集结60名专业教师,开设30项特色课程,建成集教学、体验、交流于一体的中心文化书院。目前,全市已形成“中心+社区+社会”的文化书院建设格局。

精准供给贴民心

课程配送“对胃口”

“听说今天有中医把脉,我一大早就来排队了!”7月4日,在肥城市中心文化书院内,“文化书院消夏季 中医课堂社区行”活动启动开展,市中医医院医师一边为居民号脉,一边讲解养生技巧,现场还设置了艾灸体验区,居民们兴致勃勃地围观体验。

这样受欢迎的活动,源于肥城建立的“资源—需求—供给”精准对接机制。先摸清楚居民想要什么,再匹配资源、配送服务。肥城市各社区通过入户走访、微信群征集等方式,绘制出“3+X”需求清单——“3”是理论政策、健康养生、传统文化等共性需求,“X”则是针对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比如,龙山社区居民希望体验非遗项目,书院就邀请剪纸、泥塑传承人来开课;孙庄社区好人榜样多,就面向居民开展“美德宣讲进家庭”活动。

精准对接让服务更“对味”。今年以来,各社区文化书院依托“文明实践我行动”主题活动,开展常态化教学450场次。目前,全市文化资源库已汇聚220名专业教师、250项特色课程,从青少年思政课到老年人医养康护课,从家庭教育讲座到红色文化体验,实现全龄段需求全覆盖。

特色品牌聚人气

全龄共享“文化宴”

每周六下午,孙家小庄社区融文书院里,社区都会为老年人开设“文化养老”课程,像这样的分众化服务,在肥城各文化书院已成常态。

肥城市坚持一社区一品牌、一书院一特色,实现既有“共性温度”,又有“个性亮点”:河西社区汇文书院主打资源整合,培育“汇聚社区文润河西”品牌,打造“银铃学堂”“非遗体验”等特色课程;伊家沟社区红星书院聚焦红色传承,组织居民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听老党员讲革命故事;盛源社区德邻书院以“邻里互助”为核心,开展家风分享会、邻里厨艺赛……

“百姓大舞台 有才你就来”品牌活动更让居民从“观众”变成“主角”。今年消夏期间,肥城市举办全民才艺选拔赛,历时两个月,征集优秀作品220件,举办赛事12场,线上线下惠及群众百万人次。“我从来没想过自己跳的广场舞能登上舞台!”文化带头人杨晓燕说道,“现在我们经常到书院表演、教学,成了社区文艺活动的常客。”百姓大舞台不仅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还为文化书院发掘储备了一批优质师资和特色课程。

长效机制强保障

精神家园“常兴旺”

在孙庄社区德润书院的积分兑换处,居民参与书院活动可积累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或课程名额。这是肥城推行的“红色合伙”美德信用制度,大大提高了参与积极性。

为确保文化书院行稳致远,肥城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工作制度机制: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宣传部门统筹、相关部门配合、中心所站运营的工作协调机制;各社区书院配备1名专管员,机关干部、专业教师定期下沉服务;实行“部门单位+试点社区”周调度工作制度,跟踪资源下沉、课程开展情况;依托省数字智能开放服务平台,实现课程预约、资源共享“一键操作”。

如今,肥城市文化书院已成为了居民“愿来、常来、爱来”的精神家园。下一步,肥城市将继续优化文化书院服务,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扎根基层,让居民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化魅力,让幸福生活更有质感、更有温度。(记者 陈曦 通讯员 纪宗玉 孙甲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