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好天气 保秋粮颗粒归仓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连续多日的阴雨天后,山东省肥城市迎来晴好天气。对此,全市迅速行动,从田间抢收到产后保障,从设备改装到资源统筹,多措并举打响秋粮抢收攻坚战。

在安临站镇黄土岭村肥城市浓福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焊花伴着金属敲击声不断迸发。负责人姜正洋正和3名维修人员一起调试烘干设备的进料口。

“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说今年玉米受潮风险高,建议我们改装成玉米专用烘干设备,还帮着联系了配件厂家。”姜正洋用袖子擦了擦汗,指着设备内侧新加装的温控装置说,“设备改装后,可实现24小时不停转,一天能烘干40多吨玉米,旁边还有600吨容量的仓库,农户的湿粮来了就能存、能烘。”

车间外的空地上,几袋刚从田里收回的玉米正等着“试机”,安临站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刘锐蹲在地上,抓起一把玉米仔细查看水分:“每年秋收前,我们都会组织农机技术员上门‘问诊’,全镇的农机设备都要提前检修保养。像姜正洋这种能改装设备的,我们不仅给技术指导,还帮着对接农户,让烘干能力‘用在刀刃上’。”

刘锐站起身,望着远处陆续拉着玉米往这边来的农户,语气坚定,“晴好天气不等人,必须让每一台设备都‘马力全开’,不能让粮食因为没地方烘干而变质。”

晴一天就是“黄金24小时”!在王庄镇的田间地头,农机调度系统高效运转,通过镇村精准调配,统筹调配46台收割机正在全力抢收。

农技人员穿梭田间,“割台调低、速度放慢”的指导声不绝于耳。他们为农机手提供一对一参数调整,通过“田间门诊”式服务,有效提高收割效率。

“粮食抢收后,一方面我们全力开动2家粮食烘干企业的设备,24小时精细作业,日处理能力达400吨;另一方面迅速协调38处村内广场等晾晒场地,安排专人管理,确保每粒粮食都得到妥善处理。”王庄镇农技部门负责人张慧说。

在仪阳街道槐树坡村的玉米地里,3台履带式收割机正在湿润的田垄穿梭。农机手冀荣祥握着方向盘,时不时探头查看收割情况:“这履带收割机就是适合雨后的地,不陷车,比轮式的效率高多了,一天能收50多亩。”

“之前阴雨天多,我天天去地里看,就怕玉米烂在田里。没想到街道里比我们还急,第二天就协调了履带收割机,还派了农技员来教我们调整割台高度和拨禾轮转速。”种植大户王兆勇笑着说,“现在趁着好不容易的晴天,紧着时间收割,街道里也帮着联系了烘干点,收下来的湿粮直接拉过去,省心!”

在加速抢收的同时,孙伯镇把产后保障抓得更紧。面对农户晾晒场地不足的难题,孙伯镇政府主动统筹协调,让各村开放文化广场、村委会院落、闲置厂房等公共空间,免费提供给村民晒粮。

在孙伯镇南栾村文化广场看到,村民们正把玉米均匀摊在水泥地上,有的用木耙翻动籽粒,有的蹲在旁边捡杂质,广场上满是忙碌的身影。“家里晒不开,镇里让来广场晒,地方大、通风好,粮食干得快,再也不用愁没地方晒粮了。”村民一边翻粮一边说。

除了晒粮场地,孙伯镇还积极对接市农发公司,启动了镇内日烘干能力达300吨的烘干塔。烘干塔旁,农用车正排队送湿粮,工作人员忙着登记、测水分,设备运转的热风里飘着粮香。

“烘干塔一启动,就能解决‘收下来晒不干、存不住’的后顾之忧,不管是大户还是小农户,湿粮都能及时烘干,保住农户的粮袋子。”孙伯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王振坤介绍道。(记者 陈曦 通讯员 纪宗玉 董效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