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水农业技术成为推动农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在绿色发展与食品安全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一项源于“水”的科技创新正为我国农业带来一场静悄悄的变革。电解水农业技术,以其环境友好、无农药残留、成本低廉的显著优势,成为推动农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

西南科技大学肖伟博士介绍,电解水农业技术是指通过专用设备,在添加微量电解质(如氯化钠、氯化钾等)的自来水中通电,电解生成多种具有特殊农业功能的“功能性水溶液”,并运用于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与土壤改良等全过程。

根据pH值与功能成分的不同,电解水主要形成以下几大类型,共同构成一个协同高效的“绿色武器库”:

酸性电解水,富含高浓度次氯酸(HClO),氧化还原电位高,氧化能力强。能够快速破坏微生物细胞膜与内部结构,对细菌、真菌的杀灭率超过99%,广泛用于叶面喷施防病、种子处理与采后保鲜。

碱性电解水,富含氢氧根和钾离子等成分,具还原性,水分子团小、渗透力强。可中和酸性土壤,促进种子萌发与植株代谢,并能降解农产品表面农残,提升作物抗氧化物质含量。

次氯酸钠/钾电解水,pH呈中性或弱碱性,有效氯浓度适中(50—300mg/L),性质温和、使用安全。兼具杀菌与防虫功能,配合有机硅助剂使用,可有效防控蚜虫、红蜘蛛等小型害虫,适用于种子处理、土传病害防控与叶面保护,是当前推广迅速的主力产品。

其他功能电解水,例如:臭氧水,凭借强氧化性快速杀灭微生物,作用后分解为氧气,无残留,适用于水体消毒与顽固病害应急处理;富氢水,含溶解氢气分子,具抗氧化等功能,可增强作物抗逆性、改善果实品质,如显著提高草莓维生素C含量。

为何称其为“革命性”突破?

与传统化学农药相比,电解水农业技术具备以下突出优点:环境友好,分解产物为水和微量盐,无污染、无残留;使用安全:无毒害、无刺激性气味,采收间隔期极短甚至为零,可实现“今日施药,明日采收”;成本低廉,设备投入后,运行成本仅为化学农药的30%—50%;不易产生抗药性,物理与化学多重作用机制,使病原菌与害虫难以形成耐药性;提升品质与效益,在防病杀虫的同时,可改善农产品外观与营养品质,形成品牌溢价。

目前,电解水农业技术已形成覆盖“从播种到餐桌”的全程绿色管理方案:播种,酸性或次氯酸盐电解水浸种,杀灭种表病原菌,提高发芽率。生长期喷施酸性或次氯酸盐水,防控霜霉病、白粉病等叶部病害;喷施添加有机硅的次氯酸盐水,防治蚜虫与螨类;浇灌碱性电解水调节土壤酸度,或施用酸性电解水溶解的壳聚糖液以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收获后酸性电解水或次氯酸盐水处理草莓等易腐果蔬,降低腐烂率,延长货架期;碱性电解水清洗,有效降解表面农药残留,也用于枸杞加工过程中的破蜡等等。

电解水农业技术不仅仅是对化学农药的减量或简单替代,更是一套完整的、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新体系。它用科技的钥匙,重新唤醒了“水”的潜能,为我国乃至世界农业的绿色、安全与高效发展,开辟出一条充满希望的崭新路径。

这项技术的成熟与推广,离不开一批长期扎根科研与田间实践的专家学者。肖伟博士作为国内电解水农业技术的首席专家,带领团队不仅深化基础机理研究,更致力于推动技术落地转化。他所负责的中马绿色种植研究中心,依托“一带一路”合作平台,积极将这一绿色技术体系推广至东盟等国家,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记者 戚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