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区齐抓”聚势赋能 城乡融合焕新出彩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以前在这附近,想找个宽敞地儿遛弯得跑老远,开车来办事更是‘一位难求’,现在这里即将改造成休闲场,还有地下停车场,以后下楼就能散步,开车也不用瞎转悠找车位,这城市建设是真把咱老百姓的需求放在心上,幸福感直接满格!”近日,在甘肃省徽县县委原办公片区改造项目规划图前,家住军徽大厦的居民赵繁指着“中心休闲场”“地下停车场”的规划标识,言语里满是期待。

这份期待的背后,是徽县以“城区、镇区、景区、园区、矿区”五区齐抓推动城乡建设提质增效的生动实践。今年以来,徽县锚定“城乡融合发展”核心目标,将“五区”作为有机整体统筹推进,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的落地、一项项长效机制的建立,破解了一批“民心所向”的难题,让城乡面貌从“点上突破”到“全域蝶变”,更让群众的获得感在发展中持续升温。

城区更新:拆旧建新解民忧

“住了大半辈子的老房子终于要改造了,以后买菜、停车都方便,这真是给我们办了件大实事!”在徽县桥西片区拆迁现场,居民黄瑞笑着说,“以前楼间距窄,买菜远、停车难,现在听说要建新房、配商铺和停车场,就盼着早点住上新小区。”

桥西片区是徽县典型的老旧小区,房屋密集、设施陈旧,改造诉求由来已久。今年年初,徽县将其纳入城市更新重点项目,组建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专项工作组,逐户走访听取意见,制定“一户一策”征收方案。目前,片区拆迁已全面完成,将建成集住宅、商业、休闲于一体的综合社区,新增停车位580余个、标准化商铺9557平方米、绿地率达25.33%。

不止桥西片区,今年徽县共推进10个城市更新项目——农贸市场改造进入收尾阶段,将告别“脏乱挤”;县委原办公片区将变身“徽州印象”民生广场,成为市民文化新地标;城东生态停车场建设,可缓解城区“停车难”。老城区地下管网综合改造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8%,城北片区排水管网提升改造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5%,城区供水管网提升改造及智慧水务项目已开工。

镇区提质:特色发展聚人气

“以前镇上街道又窄又乱,现在路宽了、环境美了,来进货的商户也多了!”在江洛镇商贸市场,商户李江永一边整理货物,一边感慨。

作为徽县西部商贸重镇,江洛镇今年推行“1334”精细化管理模式:划分18个责任段,3名班子成员牵头,3支队伍落实,4项机制保障,每周五组织驻镇单位开展“全民清扫”,规范流动商贩50余人次。如今的江洛镇,街道干净整洁,车辆停放有序,商贸氛围愈发浓厚。

而在伏家镇,现代农业正成为“富民引擎”。走进伏家镇山庄现代农业产业园,连片的温室大棚里,辣椒、架豆、番茄、黄瓜等果蔬长势喜人。伏家镇镇长袁海军介绍,伏家镇紧盯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构建,按照“一园三区四基地”产业发展布局,形成了蔬菜制种、畜牧养殖、食品加工、有机肥生产等多元化产业聚集发展的蓬勃态势,农业特色产业呈现出多点开花、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今年以来,徽县重点打造伏家镇(现代农业)、江洛镇(商贸物流)、泥阳镇(文旅康养)3个特色小镇,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2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800余个,镇区常住人口较去年增长12%,真正实现“以产兴镇、以镇带村”。

景区赋能:生态文旅引客来

“漂流时看两岸青山,体验人在画中游的惬意,晚上住进山间民宿,清晨被鸟鸣叫醒,这趟徽县之旅比我预想的还舒服!”刚结束两天行程的宝鸡旅行社从业者姚雪,一边整理着手机里的景区视频,一边对徽县美景赞不绝口,表示将做一份精品旅游策划,带更多游客来体验康养之旅。

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文旅价值,徽县组建嘉陵江峡谷群景区建设工作专班、成立正科级景区管委会,重点推进嘉陵江峡谷群景区开发。现在已建成游客服务中心、漂流码头、观景步道及景观工程,目前峡谷群内的通天坪景区已试营业,峡谷漂流等项目吸引了不少周边游客前来体验。

在重点开发新景区的同时,徽县持续升级“老牌”景点:泰湖风情园持续升级群众健身器材,方便市民休闲锻炼;吴山公园修缮打造小节点,优化游览体验;文池景区完善游客服务中心、亲水栈道等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能力。

近年来,徽县锚定全域旅游发展方向,提出“一区一线两圈多村”思路,对标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标准,举全县之力推进景区提档升级。在此基础上,不仅建成“银杏梦谷”“诗画稻坪”“游龙稻乡”等特色景点、新培育3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还连续举办蜀道·青泥岭山地挑战赛、文旅赋能促消费等系列活动,催生出农文旅融合新业态,打造出多个网红打卡点,推动徽县文旅产业火爆出圈。

园区兴产:农工协同强动能

“以前种庄稼靠天吃饭,现在进园区的温室大棚干活,不仅旱涝保收,每个月还能稳拿工资,比自己种地划算多了!”在泥阳现代农业蔬菜(食用菌)产业园,正在打理蔬菜的村民刘会霞,说起园区带来的变化满脸笑意。

作为“园区”建设核心牵引,徽县以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一区”)创建为引领,全力推动产业园区提质扩面。其中,泥阳现代农业蔬菜(食用菌)产业园已成功通过省级认定,园内基础设施完备,建成高标准智能温室1座、冬季暖棚6座、蔬菜日光温室14座、钢架大棚305座。目前,园区已入驻农业龙头企业7家,发展设施蔬菜300多亩,每亩收入超2万元,辐射带动全县发展设施蔬菜2.03万亩、露地蔬菜15万亩,切实达成“建一个园区、带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的发展成效。

在巩固泥阳园区的基础上,徽县同步推进园区“扩容提质”:重点打造的金徽农业、山庄、李寺等6个农业产业园已初具规模;以麻沿河镇、江洛镇为核心的北部“甘味”生猪养殖集群产业园,以虞关、大河为核心的南部绿色中药材产业园加快建设,“八园区”布局逐步落地。

工业领域,陇南经济开发区徽县园同样势头强劲。开发区紧扣县域产业定位,完善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提升企业承载能力,同时围绕优势产业招引上下游项目,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既成为县域工业经济的“主阵地”,又与现代农业园区形成互补,构建起“农工协同、双向赋能”的发展格局,为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推动产业兴、百姓富。

矿区转型:绿色发展换新颜

“以前总觉得矿山是‘灰头土脸’的,没想到金徽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满山是绿、满眼是景,根本看不出是开矿的地方!”前来参观的游客张磊,看着金徽矿业的花园式厂区,忍不住拿出手机拍照。作为全国绿色矿山代表,金徽矿业打破传统采矿认知,吸收世界先进理念,将80%矿建工程置于地下,仅把职工公寓、信息中心等占比20%的设施放在地面,打造出“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厂区。

这样的“绿色转型”在全县矿区随处可见:江洛镇谢家沟铅锌矿浮选项目,建智能监控中心实现远程调度,用“充填采矿法”解决尾矿环保与地面沉降问题,采矿效率提升3倍;金徽新科材料产业园形成“采选—加工—精炼—新材料”完整产业链,将普通砂石加工成高附加值建材,产品附加值提升5倍以上。

矿区转型不仅护好了生态,更让红利惠及群众。江洛镇李坝村村民王建国,以前种玉米年收入不足2万元,如今在矿区当运输司机,月工资6000多元,家里还开了小卖部。 截至2025年上半年,徽县矿业及相关产业带动就业2.3万人,占全县就业人口的18%,矿业税收占比提升至25%,同时推动矿区周边产业路升级、安置点建设,让“矿业兴、生态美、百姓富”成为现实。

从城区更新到镇区提质,从景区赋能到园区强基,再到矿区转型,徽县以“五区齐抓”为笔,以群众“满意指数”为尺,在激活城乡融合新动能的道路上步履不停,正朝着“产业兴旺、创新开放、协调发展、绿色生态、和谐幸福”现代化新徽县稳步迈进,让宜居成色更足、产业底气更厚、群众幸福更实。(记者 吴舒睿 通讯员 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