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河上的不灭明灯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在四川泸州纳溪大洲驿永宁河畔,有一座四川小水电发展的“活化石”,名字叫“东方红电站”。它诞生于三线建设的火红年代,蜕变于绿色发展的新纪元。10月16日,记者从国网泸州市纳溪供电公司获悉,东方红电站于今年成功入选四川省工业遗产。

这不仅是一段历史的加冕,更是红色赓续与绿色传承的新征程。走进电站,和历代建设者对话,触摸那些镌刻在石头与水流之间的记忆,探寻这盏照亮了过去与未来的不灭明灯。

劈石断流

火把与号子刻下的誓言

“那不是普通的水电站,是全省十四个重点水利工程之一!”原电站运行班班长、86岁的王明体老人记忆清晰。1964年9月,四川省委决定在纳溪大洲驿永宁河上兴建一座装机2500千瓦的水电站,为泸天化等三线重大项目供电,也为乌蒙山区20万群众点亮“第一盏电灯”。

电站座落在一片险滩巨石之上。没有大型机械,也没有充足的炸药水泥,只有4000多双不畏艰难的手,凭着钢钎、錾子,开始了人与石的较量。

“那时候纳溪属于宜宾地区,全区18个县都来参加建设。”第一任站长、施工员肖邦介绍,电站总投资298.88万元,1964年11月动工,1966年6月建成。工程以大洲驿为中心,分开山工区、大坝工区、船闸工区和厂房公区,上顺永宁河到上马镇,下到纳溪长江,又沿长江上溯到大渡口镇,战线延绵80余公里。

“一块石头有上千斤,全靠纤夫拉、抬工抬,从大渡口乘船而下,再沿永宁河逆流而上,一趟要走10余天。”开山工区大渡口采石场施工员张明珍回忆,大家同吃同住,一干就是几个月,过年都没有回家。

“当天的石头,当天必须收完,打起火把都要收完。”王明体说,最难忘的是1965年4月,洪水冲毁了围堰,当地3个公社上万名群众自发前来抢修,“全是无代价的投劳”。

第二次修建围堰的场景,是老人们的集体记忆——

大坝工区组织三个突击队,在四天三夜中,用巨石将永宁河水截断。火把照亮河岸,号子响彻山野……

正值春寒时候,40多人主动报名下水清基,在五公尺深的水下捞起乱石300多块。

工人罗云辉,在水下捞石时,胸膛被擦破,却坚持不下火线。

抬工周树清,四人合抬一块巨石时,跳板忽然折断,前面两人跌了下去。他奋不顾身抱住石头,腿上肉皮被压破,却一直忍痛坚持,直到跌下的人离开。

……

在一年零八个月的工期里,他们开挖了10万余方土石,用钢钎、錾子,一锤一凿,在河畔巨石中凿出垂直高度近30米的水机层;用肩挑、背扛,一块一石,在急流险滩上垒起了96米溢流连拱石砌大坝、1296.44平方米砖木结构厂房,还有船闸、冲水闸、防洪墙、消力坝……

精诚所至,金石为裂。护国岩上的誓言,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得到了最滚烫的传承。

匠心砌筑

石头会呼吸,木头有记忆

东方红电站是“土洋结合”的典范。

“拦河拱坝、船闸、溢洪道、防洪墙,全是条石手工砌成,省工省料,坚固耐用。”站在防洪墙上,电站支部书记马洪礼如数家珍:大坝采用石砌溢流连拱结构,6墩6孔,下面还有15孔消力坝,可以减少溢洪时的冲击力,减免洪水对周围环境的破坏。

任务急、工期紧,建设者们一边开山采石,一边调整设计。“设计人员自带行李住在工地,设计紧张时,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有的甚至连续工作24小时。”档案里这样记录。

“他是宜宾水勘学院过来的,是电站学历最高的技术骨干。”原站长、工程师钟文斌的夫人回忆,设计三号机组电路时,他连续干了几个通宵,画废的手稿堆满桌案。

如今,站在高高的防洪墙上俯瞰,永宁河水依然奔涌喧嚣,当年的建设者却已垂垂老去。只有远远的石砌大坝、石砌船闸、石砌溢洪道,还有脚下的石砌防洪墙、墙下的木梁灰瓦,依旧岿然不动,默默诠释着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水工建筑与工业美学的相得益彰。

“拱圈石全是大渡口的青石头,硬度高,受力好。”张明珍说,拱圈石一头大一头小,尺寸严格,收方时必须把不符合的挑出来,“我经常被气得哭鼻子”。正是这般的固执,换来了大坝历经汶川、泸县地震而“不裂不渗”的奇迹。

“每次地震过后,我们都要进行详细的检查,至今还没有发现裂缝、渗水等问题。”马洪礼与有荣焉,“防洪墙的设计能力是50年一遇(洪水),校核能力却达到100年一遇。”

走下防洪墙,有人仔细检查墙基,石墙石柱浑然一色,果然没有渗漏的痕迹。走进厂房,大家又一起抬头,仰望那熟悉的传统穿斗木构架屋顶。

那些梁柱木架,原有的浅淡的原木色已经变得厚重而深沉,泛着黄褐色的沧桑。一如那些梁柱间的记忆,已化成一摞摞精美而泛黄的设计手稿、一页页细致而琐碎的资料文书、一张张或斑驳或褪色的新旧照片,让人惊叹,引人探寻。

石头会呼吸,木头有记忆。它们共同守护着一代建设者不负韶华、不负家国的拳拳匠心。

微光成炬

“土专家”与万山灯火

东方红电站是纳溪水电发展的摇篮,它亮起了永宁河上的第一盏灯,也点燃了川南小水电的“星星之火”。

“全国各地好多小电站都来参观学习。”原站长、省劳模孙家贵说,白节、烟子洞、古蔺等电站还多次邀请去带徒弟、培训员工。

“有求就必应。”王明体补充,“我们为筠连县培养了20多个管理和运行人员”。东方红电站为100 余座川南农村小水电提供了成熟范本和技术支撑,也为地方输送了500余名专业人才。

1965年,指挥部从工地上选派25名优秀施工员去射洪县培训。

“我们都是初中学历的党员、团员、入党积极分子。”

“最大的二十五六岁,最小的二十岁。”

“在射洪县学习了半年。装机器、测线路、打桩子、检修、调试……啥子都要学。”

经过半年的勤学苦练,肖邦再、王明体、孙家贵、张明珍、刘文兵、陈安华等人完成了从施工员到电力工人的转变。1966年,他们学成归来,立即投入机组安装调试工作,并迅速从“跟师傅”成长到“带徒弟”,从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术骨干。

孙家贵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1978年,他带领团队成功改造“可控硅励磁系统”,有效解决了小水电机组电压不稳定等问题。“这项技术在当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谈起这项改造,孙家贵特别自豪,“天津工学院(河北工业大学)还到我们电站召开现场会,全国推广‘可控硅励磁’技术。”

后来,他又用“环氧塑脂干包法”,解决了10千伏油浸式电缆头制作难题,让“兄弟单位都来学习取经”。

1984年,这位只有初中学历的“土专家”被评选为四川省劳动模范。

1987年,钟文斌带领团队自主设计安装了三号机组电路系统,三号机组建成投用。

2008年,罗古富带领团队升级改造智能捞渣机,实现了远程精准操控。

……

从孙家贵到钟文斌,再到罗古富……一代代“东方红人”秉承“精诚所至”的精神,从一线微光,汇聚成了照亮万山的磅礴灯火。

焕新之路

绿色转型,光明不息

时代的洪流奔涌向前,许多小水电悄然落幕,而东方红水电站却始终屹立在护国岩畔,如一盏不灭的明灯,照亮历史,也点亮未来。

它为何能历经六十年风雨而生机不减?

“答案就在下面。”原站长、省级电力专家罗古富带领记者来到东方红水电站的“心脏”——深藏地底的水机室。

这里机器轰鸣,湿气氤氲,一台水轮发电机正在高速运转,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机油味。曾经的建设者们疑惑地围着设备打转:“以前的水机换下了?”

“2018年换的,同一家厂子的升级产品。”罗古富回答。

他们口中的“水机”,是电站的灵魂,全称叫水轮发电机。1966年投运时,电站安装的是重庆水轮机厂生产的第一代立式轴流水轮发电机组。“在当时来说是比较先进的。”据罗古富介绍,那是新中国自主设计制造的第一代“中国芯”,是中国制造的骄傲。它平安运行近60年,直到智能化改造,才被新一代产品接替。

“从前值班要坐在这儿,噪声大得很,说话都靠吼。”老职工回忆。

“现在不同了,我们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罗古富语气中带着自豪,也带着对历史的回溯。

1966年,电站建成与泸天化的35千伏线路,并入川南电网,为三线建设注入动力;

1987年,3号机组建成投运,电站迈入综合利用新阶段;

2020年,电站完成增效扩容与生态修复,成功创建绿色小水电;

2025年,电站获评四川省工业遗产。

国网泸州市纳溪供电公司党建部主任刘益川表示,东方红电站正在进行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建设。未来,这里将打造为电力科普基地、工业旅游节点、爱国主义教育平台,和护国岩、永宁河、十里翠竹、特早茶园等交相辉映,绘成一幅“红色传承、绿色发展、特色产业”的生动图景。那时候,孩子们可以来这里听听护国岩的故事,看一看水轮机组的转动,遥望石砌拱坝和梁木屋顶,触摸那一段“金石为裂”的岁月。

永宁河水,滔滔不绝;护国岩铭,历久弥新。

六十年风雨,东方红水电站从历史中走来,向未来走去——

它是“精诚所至,金石为裂”的红色赓续,是中国小水电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时代缩影,是一代代建设者用生命护航的不灭明灯。(记者 戚原 通讯员 郭玉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