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会理市绿水镇近年来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从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丰富精神文化三个维度精准发力,不断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生动绘就了民族团结进步的乡村新画卷。
聚力完善基础设施,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民生基石”。绿水镇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抓手,着力破解各族群众在出行、用水、人居环境等方面的难题,让各族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感受团结温暖、增强共同体意识。一是交通出行更加便捷,翻新硬化集镇道路0.7公里,筹资60万元新建通镇水泥路0.42公里,投资400万元加宽通村路4.5公里,争取资金357.82万元硬化通组路8.37公里,临水、临崖危险路段安装护栏约6公里,主干道新增路灯100余盏,惠及村民5000余人。二是用水保障更加可靠,建立健全阿拉村提灌站运行管理机制,争取项目资金2700余万元推动雨补村水源工程建设,整治占地10亩的坑塘用于蓄水灌溉,落实水库、山坪塘管理要求,做好雨季蓄水,积极推动与云南省元谋县姜驿乡金沙江三级光伏提水泵站的水权交易,全力保障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用水。三是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着力补齐废污处理短板,全镇农村生活垃圾设施覆盖率达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0%,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5.8%;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分阶段推进“清脏、治乱、增绿”行动,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生活垃圾、沟渠淤泥等清理活动500余次,整治私搭乱建10余次,实现村庄颜值与群众生活品质同步提升,营造了各族群众共居共乐的良好环境。
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激活民族团结进步“经济引擎”。绿水镇立足资源禀赋,坚持“产业兴镇、产业富民”理念,培育多元特色产业,以产业振兴为民族团结进步注入持久动力,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发展中凝聚团结力量、增强共同体认同。
一是工业发展稳根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推矿山企业复工复产2家,坚持以拉拉片区铜矿为主体,以红泥坡铜矿采选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铜矿产业,实现全镇工业经济稳定增长。2023年、2024年,均完成工业生产总值99亿元;2025年上半年,全镇工业总产值69.22亿元,同比增长18.06%。
二是特色农业提质效,高标准建设3000余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区,成功创建州级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以十里牌万头牛场为核心,辐射带动绿水镇9个村养牛专业合作社、3000余户农户,入选四川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名单;立足“一村一品”产业布局,打造“黎马火腿”“松坪饵块”等特产,纵深推进全镇村级集体经济串珠成链,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增收。
三是文旅融合添动力,以松坪村为中心,挖掘松坪关传统古村落文化价值,弘扬茶马古道文化,传承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松坪村饵块手工制作技艺,利用松坪关“中国传统古村落”“蜀云滇月”名片,积极推进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打造3A级旅游景区,推动各族群众在文旅融合中共建共享、增进认同。
全力丰富精神文化,凝聚民族团结进步“精神纽带”。绿水镇坚持以文化为桥梁,通过建强阵地、创新载体,推动各族群众在文化交流中增进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文化阵地全覆盖,聚焦文化服务均等化,规范化打造农家书屋9个,结合各族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精准配置图书资源,涵盖农业种植技术、法律法规解读、文学经典著作等类别,每间书屋藏书量均达500册以上,实现村级文化阵地“村村有”,让文化服务延伸至各族群众“家门口”。二是宣传教育入人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依托农民夜校、村民大会、微信群等渠道构建“线上+线下”多层次宣传教育体系,党员干部深入村组开展党的各级全会精神、民族政策、禁毒知识、法治宣讲100余场次,覆盖各族群众7000余人次,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认同。三是文娱活动促交融,深挖镇域内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深厚文化底蕴,先后推出升庵文化节、雨补火把节、绿水金秋丰收节等特色节日活动,通过篝火晚会、民族歌舞表演、农事体验、趣味运动等环节,累计吸引10000余名各族群众欢聚一堂,有效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凝聚起民族团结的强大合力。
下一步,绿水镇将继续深化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等工作,不断巩固拓展民族团结进步成果,引导全镇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携手共创产业更兴旺、生活更幸福、民族团结更紧密的美好未来,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记者 戚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