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公里的“生态礼让”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在四川南充高坪区江陵镇的嘉陵江凤仪湾湿地的芦苇荡间,几只崖沙燕扑棱着翅膀掠过水面,留下细碎涟漪;浅滩上,黑鹳迈着长喙细腿踱步,俯身啄起一尾银鳞小鱼……10月15日,这群候鸟“先遣部队”如约飞抵高坪区江陵镇的这片栖息地,为即将到来的越冬季拉开序幕。

5公里外的成达万高铁(南充段)电力迁改工程现场,68米高的500千伏铁塔巍然矗立,工人忙着拧紧最后一批部件螺栓。作为工程收官节点,这座铁塔的选址藏着一段暖心考量:为让湿地里的“特殊客人”安全迁徙,包括它在内的7条高压线及超高压线,从湿地核心区累计向外“挪”出6公里。

“从没见过重点工程为候鸟‘让路’,这份考量太难得。”四川嘉陵江凤仪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涛望着湿地,指尖指向江面上方40米处的空域,“每年深秋到次年早春,近60种、3万多只候鸟要从这儿过境,那片空域就是它们的‘生命航道’。”

时间回溯2015年,彼时的凤仪湾还是另一番景象。因长期非法沙石采挖,湿地水土流失加剧、水质持续退化,盐碱化问题严重到农作物无法生长,别说珍稀候鸟,就连常见水鸟也踪迹难寻。“那会儿江边全是裸露滩涂,大风一刮,白花花的盐碱粉末四处飞扬。”南充市高坪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龚孝彬回忆,为挽救这片湿地,高坪区政企联动投入80余亿元,历时8年推进清淤治污、补种水生植物、重构湿地生态链等工程,终于让盐碱地变回候鸟青睐的“天堂”。

如今的凤仪湾,不仅是雁鸭、鸥类的越冬乐园,更成为黑脸琵鹭、中华秋沙鸭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迁徙驿站,撑起四川盆地北部水鸟种群生存的半壁江山。

生态刚有起色,新的考验便接踵而至。2023年,成达万高铁三电迁改工程勘测至凤仪湾段时,一道难题摆上桌面,7条规划迁改的高压线及超高压线,恰好横亘在候鸟迁徙的核心空域。“线路产生的辐射磁场会干扰候鸟导航,40至45米的导线高度,更是鸟类撞线的高发区。”生态专家现场勘测后给出的结论,让建设团队陷入两难。

中铁设计集团南充项目部管理人员贺宁解释说:“这些高压及超高压线路的安全防护要求极高,一旦有物体误入安全距离,极易引发安全事故,候鸟撞线不仅会危及生命,还可能导致线路故障。”

一边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的关键工程,关乎区域经济发展节奏;一边是刚恢复的湿地生态,近60种、3万余只候鸟的生存家园容不得半点闪失。“2018年,附近曾发生过候鸟撞低压线路的事,虽经及时救助,但鸟儿翅膀受伤,当年再也没力气迁徙。”龚孝彬的话让专题研讨会现场陷入沉默——谁也不愿让多年的生态修复成果,折在工程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我们项目建设,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研讨会上,这句话成为各方共识。为找到最优方案,当地专门邀请了生物多样性专家团队,携带红外监测仪蹲守湿地半个月,精准记录下候鸟迁徙的高峰时段、飞行高度与集群路线;建设方则拿着图纸反复测算,从线路走向、塔基选址到安全距离,前后修改了12版方案。

最终的决定出人意料:追加1000多万元预算,将7条线路整体外移,与湿地核心区保持700米以上安全距离,累计迁改长度达6公里。“相当于给候鸟的‘生命航道’拓宽了3倍。”贺宁指着铁塔顶端的航空灯补充道,“我们还加装了太阳能警示球,夜晚亮起的柔光既不会惊扰候鸟,又能提醒它们避开障碍。”

迁改工程即将竣工,远处的成达万高铁主线路建设仍在紧张推进。贺宁的手机里存着一段珍贵视频,一群小天鹅排着“人”字队形掠过湿地,途经新迁改的线路上空时,飞行轨迹平稳流畅,没有丝毫迟疑。“你看,鸟儿用翅膀‘投票’了,这条路我们选对了。”他笑着说。(记者 戚原 通讯员 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