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跃升68亿!GDP年均增速7.4%背后的实干密码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从全面建成小康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做强特色产业到擦亮“金字招牌”,从追赶发展到蝉联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

“十四五”期间,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锚定“工业主导型”“城市服务型”县域经济定位,深耕实干破解发展难题,一系列高质量追赶发展的成果,正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截至2024年年底,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82.9亿元,较“十三五”末增加68.14亿元,年均增速7.4%,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获评全省工业经济稳增长突出贡献县区。

链式招商破局 工业根基夯实

“以前办理项目审批手续要6个月,不仅时间跨度长,而且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如今区上的干部带着政策上门对接6次帮我们办理手续,只用了3个月时间就办好了,这份诚意让我们下定决心扎根在安定区这片营商的沃土。”定西北玻玻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锐敏说。

近年来,安定区以“三抓三促”行动为抓手,推行“链长制”招商,组建“区级领导+部门+团队”服务专班,全程代办环评、用地等手续,将6个月的前期流程压缩至3个月办结。五年间落地工业项目72个,程力汽车产业基地、疆煤储运中心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在安定区投产。

工业提质的“密码”藏在企业车间里。定西高强度紧固件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高精度紧固件即将发往全国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定西高强度紧固件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醒明表示:“多亏了‘强工业’奖补和用地保障的好政策,让公司从作坊式生产到年销亿元。”

如今,安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较“十三五”末翻倍,培育48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工业主导的发展格局愈发清晰。

特色产业升级 乡村活力迸发

在鲁家沟镇马铃薯产业基地,工作人员打开滴灌开关,清水随即通过管网精准输送到作物根部。定西聚鑫牧草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聚东说:“引洮水通到地头后,亩产从2800斤涨到8500斤,亩收入翻了三番。”

作为“中国薯都”,安定区稳住百万亩种植规模,建成8万亩原种繁育基地,微型薯搭乘中亚班列远销土耳其、埃及,年外销量达5.8亿粒。依托“定西宽粉”国家地理标志,安定区建成产业园开发即食产品,全产业链模式入选全国乡村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草牧与蔬菜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让农户腰包更鼓。鲁家沟镇太平村村民陈胜的羊圈里,90多只湖羊膘肥体壮。陈胜说:“秸秆喂羊、羊粪肥地,去年纯赚8万多,比以前多了一倍。”将台村青岛帮扶蔬菜大棚内,村民李霞忙着采摘圣女果:“务工每天赚100多,自家3亩地跟着基地种番茄,一年增收近5万元。”

如今,安定区马铃薯、草牧、蔬菜三大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169亿元,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速保持8.3%。

民生事业暖心 群众福祉增进

“从名单导入到班主任抽签全程公开,操作透明,这样的阳光操作彻底打消了我们的顾虑,更加公平公正。”安定区实验中学家长王一涵说起“阳光分班”仍赞不绝口。五年间,安定区通过“大学区”管理和“互联网+教育”打破城乡壁垒,新建学校12所,新增城区学位2.1万个,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9.98%,义务教育巩固率实现100%,成功创建省级“智慧教育示范区”。

医疗服务的延伸温暖着城乡角落。西巩驿镇村民杨藩翻着医保报销凭证说:“工作人员主动帮忙办备案,1万多块钱很快到账。”香泉镇陈家屲村村民马军则坦言:“镇卫生院升级后,常规检查不用再跑市区了。”

目前,安定区构建起“2家医院龙头+23家基层机构+317家村卫生室”医疗网络,医保14项业务实现全程网办,区域内常见病诊疗率达94.83%。

城市更新提速 宜居底色更亮

“以前楼道墙皮掉渣、雨天蹚水出门,现在外墙做了保温,楼下有了健身器材。”改造后的中华路街道铁路新村社区路面平整干净,休闲座椅上几位老人正满脸幸福地晒着太阳。作为城市更新“九大工程”的缩影,安定区五年改造老旧小区65个、危旧房屋5151户、加装电梯86部。

23公里新修道路贯通全城,9个停车场、793个新能源充电桩投入使用,76.2公里老旧管网完成改造,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8.02%。安定区坚持城市功能与颜值同步提升,城镇化率从52.65%提升至56.55%,省级园林城市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

五载躬耕不辍,今朝硕果盈仓。“十四五”期间,安定区发展的每一个足迹,都深深烙印着实干担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安定区将始终紧扣“工业主导型”和“城市服务型”县域经济发展定位,以“三地三区”建设为重要引擎,让发展的温度浸润千家万户。(记者 吴舒睿 通讯员 令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