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大棚让农民种地不再看天吃饭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近日,走进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西韩岭乡北村,一座座现代化高标准新型钢架温棚整齐排列,成为乡村田野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作为当地智慧农业发展的示范点,北村以特色种植为基础,引入先进技术赋能传统农业,实现了从粗放经营向数字化管理、从单一种植向农旅融合发展的转变,探索出一条“技术引领、产业升级、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路径。

大棚内,农民将番茄进行分类装盒。(庞明旺 摄)

“最骄傲的不是修了多少路,而是让村里的大棚学会了‘说话’。”北村村委会副主任昝青的话里满是自豪。让他记忆最深的,是三年前的一场倒春寒,村民张建新半棚果蔬被冻坏,他无奈地说:“咱农民还是逃不过看天吃饭。”那一刻让昝青意识到,农业必须走向科技化、智能化,才能摆脱“靠天靠运气”。

转机出现在云冈区推行智慧农业试点。北村率先为五座示范大棚安装土壤湿度、空气温度、光照强度等智能传感设备,实时数据可通过手机监测预警。村民张建新起初并不信服,直到去年夏天传感器发出土壤湿度异常警报,他赶到棚内发现滴灌系统已破裂。

“要是再晚半天,棚里的黄瓜就全旱死了。”张建新感叹道。自此,“早看数据、再进棚”成为他每天的第一件事,种植方式也逐渐从“经验种地”走向“数据种地”。

 村民在棚中笑着展示种植的茄子(庞明旺  摄)

如今的北村,已建成100余座高标准钢架温棚和两座育苗中心,形成规模化种植基地,并全面接入智能物联网系统,覆盖环境调控、水肥管理、预警巡查等功能。通过精准管理,去年全村节省水、电等成本近十万元,亩产还提高了两成。

在智能设施加持下,北村逐步形成“技术示范—品质提升—多元增收”的产业体系。村集体推动品牌认证、订单农业和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将蔬菜大棚、育苗中心与乡村旅游深度结合,打造集观光体验、采摘游、农耕研学于一体的农旅项目,让农业从“卖产品”向“卖体验、卖文化”转变,形成多业态联动的振兴格局。

 农户把茄子装袋准备外运(庞明旺  摄)

“现在这地是真‘聪明’了,咱农民的日子也跟着亮堂起来。”村民李建国笑着说。阳光透过棚膜,照在他的笑纹里,也照在闪着光的传感器上。北村的实践不仅是土地的智慧,还是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同时为传统农业转型提供了生动借鉴,也彰显了智慧农业在激活乡村发展动能中的重要作用。(记者 席兆平  通讯员 楚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