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创新“1350”帮扶式食品核查处置机制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食品安全抽检是市场监管部门的“火眼金睛”,也是消费者的“安心盾牌”。截至10月8日,福建省漳州市今年共开展市级食品安全监督抽检3722批次。但每批次抽检完成后,不合格食品如何处置?

为进一步提升核查处置效率与质量,有效防范食品安全风险,漳州市市场监管局建立抽检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1350”工作机制,通过“首发即查、事不过三、五必带电、销号清零”四大核心环节,明确了食品抽检不合格从接件到销号的全流程操作规范,构建起一张严密的食品安全防护网,不仅提升了监管效率,更将对问题企业的惩戒与帮扶相结合,实现了监管的“力度”与“温度”并存。

“1350”工作机制中的“1”代表“首发即查”。监管部门收到不合格报告后,1个工作日内下达核查任务,即时建立抽检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台账,启动“容缺受理”——即便材料暂不齐全,也要先启动调查,避免推诿扯皮导致风险扩散。

漳州市市场监管局局长黄庆华表示:“以往面对抽检不合格食品,需等待行政处罚决定下达后,才能书面责令企业停产停业整顿,流程烦琐、耗时较长,不合格食品早就被处理完了。‘1350’机制建立后,将应急处置时效大幅压缩,实现‘发现即管控、违规即处置’。”

“1350”机制通过“事不过三”和“五必带电”两大核心措施,构建了对违法行为的“刚性规则”。

“事不过三”意味着同一企业同一品类一年内累计3次不合格,监管部门将责令其停产停业整顿,同时派出专业指导组,从原料采购、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环节帮企业排查问题,确保整改“对症下药”,整改不到位不得恢复生产。

“五必带电”则更显监管的“硬核”态度。一年内生产经营同一类食品累计出现5次及以上监督抽检不合格时,启动“双向调查”。一方面严查企业是否存在以次充好、使用违禁原料等故意违法行为,如有则依法吊销企业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另一方面刀刃向内,核查监管人员在处置中是否存在失职渎职、监管指导不到位的问题。

“1350”机制的最终目标是实现“销号清零”,确保问题彻底解决,所有核查处置工作需在45日内完成。为了确保这一环节落到实处,市、县市场监管部门组织专业指导小组,对完成处置的企业进行现场“复诊”,重点帮助企业查清不合格原因并指导其制定针对性整改措施,确认风险全部消除后才能在台账中销号,确保“问题不解决不放手”。

“漳州是全国‘12315’的发源地,‘1350’机制与‘315’执法为民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消费安全。”黄庆华表示,这一机制将消费者权益保护聚焦于食品安全领域,通过“你点我检”倾听群众需求,以“企业整改+监管帮促+群众满意”构建共治格局,共同为漳州市民的食品安全保驾护航,同时以主动作为的方式帮扶企业在问题整改中提升,助推漳州千亿级食品加工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记者 黄长秋 通讯员 黄天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