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野庄村的稻田里穗粒低垂、金浪翻涌。稻蟹共生种植养殖区内,一只只青壳白肚的河蟹活蹦乱跳,养殖人员缓缓收起提前布好的捕蟹地笼,将体格硕大、活力十足的螃蟹装入桶中,田间地头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野庄村300亩稻田中,有110亩用于稻蟹混养。每亩投放10斤蟹苗,历经150天的精心管理与夏季丰沛水源的滋养,如今蟹肥米香两相宜。
“由于初期缺乏经验和技术,部分螃蟹从护网中溜走,约三分之一流失。尽管存在损失,但每亩仍能收获20斤螃蟹,实现增收六七百元。”野庄村党支部书记郭洋介绍说,“希望扶持政策能延续三年,待我们经验技术成熟后,相信稻蟹混养前景非常可期。”稻蟹共生不仅改善了水质、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也因晋泉复流带来优质水源,使稻谷长势喜人,亩产有望再创新高。
“稻因蟹而优,蟹因稻而肥。”作为生态循环农业的新模式,稻蟹混养实现了“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螃蟹捕食害虫与杂草,减少农药使用;其排泄物又成为稻田的天然有机肥,形成良性循环。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稻田的综合效益,也进一步优化了晋祠大米的品质与口感,让“米中带蟹鲜,蟹中有稻香”成为晋源农业的新标识。

在晋祠镇索村,300亩金黄稻浪同样迎来丰收。稻穗低垂、青山映衬,景色如画。种植户赵子英计划依托晋祠5A级景区的文旅流量,明年打造集休闲观光、研学体验于一体的农文旅项目,推出钓蟹摸鱼、米饮米酿制作等互动活动。“此时正是捕蟹品鲜的最佳时节,第一茬‘稻花香’已收割完毕,诚邀市民游客来尝秋天最美的味道。”赵子英笑着说。
在王郭村的稻田边,一场别开生面的“稻田直播”吸引了众多目光。金色稻浪成为天然背景,主播一边展示刚从田里捞起的青壳肥蟹,一边邀请观众“云参与”从田间到舌尖的全过程。现捕的螃蟹经过清洗、蒸制,香气四溢。主播热情地与线上观众互动,发出邀约:“欢迎大家来王郭村,亲身体验现捕、现做、现吃的乐趣,共同品尝这秋天第一份鲜活美味!”
今年以来,晋源区农业部门联合山西省农科院专家团队,积极对接、实地指导,并组织合作社和种植大户赴辽宁盘锦、宁夏等地考察学习,率先引进稻蟹共生技术,在花塔村、王郭村、赤桥村、索村等7个村开展首年政策性扶持试验,晋源全区综合种养面积约760亩,每亩给予1000元政策补贴。同时,出台《晋源区稻蟹综合种养生产技术指南》,派驻专业技术人员全程指导田间建设、蟹苗投放、病害防治等关键环节,实现“技术+政策”双保障,为农户稳产增收吃下“定心丸”。

经过一个夏天的精心管护,眼下稻香四溢、满目丰饶。预计明年每亩螃蟹产量将提升至30斤,每亩可增收1000余元,将进一步释放土地增收潜力,推动水稻产业迈入提质增效“新赛道”,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记者 席兆平 通讯员 杨润德 崔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