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浙江省缩小“三大差距”专班开展的寻找“缩差共富”县域样本主题调研采访活动(新昌站)在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举行。
新昌县地貌特征“八山半水分半田”,是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首批“缩小收入差距领域”试点单位。新昌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周尊隆表示,今年上半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28元,同比增长6.3%,全市第3;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3019元,同比增速12.6%,全市第1,全省第7。新昌县坚定不移抓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探索出一条山区农民奔共富的“新”路。
“一片金叶子”的裂变效应 铸就创业创富“金链条”
新昌是农业农村部首批命名的“中国名茶之乡”。近年来,新昌县围绕“三茶”统筹发展理念,坚持“名优茶精品化”与“新式茶工业化”两轮驱动,高质量推进茶产业提质增效、提能升级,茶叶一产产值13.86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近百亿元,带动6万户茶农亩均增收近万元,连续十四年入选全国重点产茶县。

坚持生态立茶,围绕“六大茶山”,深挖精品茶宕,建设“生态数字茶园”,推进茶园智慧化管理,已培育生态茶园10个、精品茶宕22个,改造提升茶园近2万亩。出台系列标准13个,使用标签23.7万个,成功培育“昌兴记”“西山碧芽”等一批精品茶品牌。精品茶指导价格从最初的9800元/斤增加至目前的12800元/斤,增幅在30%以上。
新昌打造全国最大的龙井茶交易市场,2023年交易总量达1.68万吨,交易额达66.54亿元,直接带动新昌及周边县市100多万户茶农增收致富。拓展电商直播及新茶饮等市场,实现线上年销售额达1.5亿元,新式茶总加工年产能超10000吨。同时依托“茶保姆”茶事服务中心,大幅提高夏秋茶综合利用率,撬动茶农增收新的增长点。
新昌通过制定全国首个茶业“共富计划”,构建“政府+企业+农户”“企业+农户”等多种合作机制,实现企业和茶农双赢。目前已有茶产业共富加工厂2个,共富工坊(基地)23个,带动4000余户茶农人均增收5000余元。同时推出集产学研、游购娱为一体的国家级茶旅线路5条,带动沿线茶乡特色农副产品销售近500万元,沿线百余家民宿农家乐增收近800万元,节点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增加10万元以上。
“一套组合拳”的高效滴灌 奏响精准带富“奋进曲”
共同富裕路上,新昌改变“天女散花”式的普惠帮扶,转向“靶向滴灌”式的精准施策,系列服务创新激发低收入群体的内生动力。
新昌县创新实施低收入家庭“挂单奔中”三年行动,构建了一套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闭环体系。通过多轮摸排,锁定全县1.5万余户低收入家庭,精准划分为“帮困、帮带、帮创”三类,确保帮扶资源投向最需要的地方。行动开展以来,已新增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万元家庭2925户,相关做法获王浩书记、刘捷省长等5位省领导批示肯定,新昌县“挂单奔中”六条经验获全省推广,接续亮相省、市城乡融合大会。

新昌大力实施“青年+青创”双轮驱动。以梅渚i860青年公社为核心的“青年入乡第一站”,并设立“挂单奔中”帮带帮创服务中心,搭建农户“家门口”就业的便捷窗口。今年以来,全县新招引入乡青年200余人,提供岗位200余个,带动万户农户增收超600万元,为乡村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新昌以制度创新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向社会领域覆盖。针对山区老人“办事难、服务远”问题,创新“固定+流动”模式,建成服务集市252个,提供理发、健康、家政等便民服务,实现县域全覆盖,并入选省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让农村老人享受到了“城里人”一样的便捷服务。面对“一老一小”照护难题,构建“1+3+15+N”四级服务体系,日均服务达3000人次,相关做法获国家级试点,成为民生优享的典范。创新推出“万人进城看大戏”文化惠民活动,变“送戏下乡”为“进城看戏”,用免费“文化大巴”将偏远山区群众接进城市,品文化大餐、游城市新貌,满足了万余群众的高品质文化需求,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一房一地一村”的盘活路径 绘就片区共富“全景图”
新昌优化整合各村资源,开展农业招商,链接企业、村集体和村民三方,推动“沉睡资产”焕发新活力。今年以来,共激活闲置农房228宗,占地面积45891平方米,建筑面积68233平方米,流转土地3000余亩,招引落地亿元以上农业项目5个,累计投资7.65亿元。

新昌变革房屋资源利用模式,对现有的小学、民房、加工厂等闲置农房采用统一回收、公开拍卖招租、合作经营等方式,获取稳定收入。如新昌县下岩贝村开展“X+100”农房激活计划,引导村民利用自家的闲置房屋开办民宿、农家乐,成功吸引杭州蓝莲花开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前来投资、建设、运营,打造“山中来信·乡悦云端”精品民宿,同时也引领着整个村的民宿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民宿集聚区辐射效应凸显。目前下岩贝村共有民宿、农家乐40余家,其中省级金宿1家、银宿3家,平时入住率都在80%以上,节假日基本爆满,不少甚至要提前一个月预约,由此带动村集体收入年均增加110万元以上。
如新昌县沙溪镇蔡峰片区产出的“蔡峰米”备受消费者青睐,浙江钦寸水库有限公司以此为契机,流转近500亩土地,规模化、标准化打造生态稻田,全年销售额达200万元以上,为村集体每年增加经营性收入30余万元,近300户村民人均年增收1.2万元以上。同时打通农产品销售“最初一公里”,畅通城乡共富路。
作为一个典型山区县,新昌分布有959个自然村,约有一半的自然村地处偏远,存在村庄布局散、规模小、空心化严重、资源利用率低、交通基础条件差等难题。为此,新昌县以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为契机,通过创新宅基地有偿退出“一宅三换”方式(“以宅换房”“以宅换钱”“以宅换票”)实施自然村共富生态搬迁,集成推进试点自然村整村搬迁和跨区域集中安置。如沙溪镇统一流转搬迁村里坞山自然村土地约100亩,由新昌县公共服务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打造精品小京生种植基地,带动村民增收20余万元,实现了“低效死资产”到“增收活源水”的转变。
新昌围绕“1+4+N”乡村特色产业体系和6大重点村片区,探索“一业一链一组一片”产业富民发展机制,做大做强休闲度假、茶叶、新质林业等7大主导产业,牵引带动发展轴内6大片区组团发展,因地制宜拓宽低收入群体增收致富渠道绘就片区共富“全景图”。例如“公共服务在后岱山村、产业发展在金山村、吃住游玩在下岩贝村”的品牌定位日益清晰,三个村各展所长、错位发展,构建起互补共赢的文旅生态,打响“出凡尘·入慢乡”品牌IP新势能等。重点村按照党建统领、空间联通、产业联动、利益联结、“一统四联”路径融合,以重点村引领、产业链牵引6大片区提质增效,力促城乡双向奔“富”跑出“新”速度。
促进农民增收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下一步,新昌将进一步深化农民增收工作,为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贡献更多新昌实践、新昌经验!(记者 曾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