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十四五”扎根民生写春秋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十四五以来,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民政局多措并举,织密扎牢基本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荣获全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示范县、“安徽省社会救助先进单位”称号。

一是围绕困难群众,筑牢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体系

五年来,分层分类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在全市率先实行社会救助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审批权下放乡镇机制。“一次申请、分类审核认定”,避免困难群众“反复申请、反复确认”现象。全县共发放低保金1490769人次、106857万元,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891元,增加幅度达24%。发放特困供养人员400116人次、43438万元,发放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费4100万元,基本生活保障提高至12516元,增加幅度达49%。实施临时救助8667人次1767万元,全面启用临时救助备用金实施救助352人次,发放65万元。

五年来,防范致贫返贫底线更加巩固。建立健全排查联动、实时预警、会商研判、动态清零、全面监测工作机制。将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全部纳入兜底保障。全县有3399名和1536名脱贫人口,分别纳入低保保障和特困供养范围。将脱贫不稳定户中10人、边缘易致贫户中154人、突发困难户中628人纳入农村低保。将边缘易致贫户13人、突发困难户中18人纳入特困供养。

五年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更加融入。有序推进社区“救急难”互助社建设。全县筹集773.33万元启动资金,截至目前,通过社区互助社实施救助296人次15.55万元。发挥社会工作机构作用,投入416万元开展针对困难群体探访40396人次,照料、帮扶、技能提升44366人次。共救助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390人次,寻亲返乡68人次,安置落户1人次。

二是围绕提质增效,完善城乡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五年来,建立健全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服务体系,各中心、站(院)面积达22682.92平方米,乡镇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供养率达68%。升级“互联网+养老”云平台建设,智慧养老更快捷,全县累计发放80周岁及以上老人高龄津贴28093.40万元和农村地区低收入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2103.44万元。

五年来,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1367户,政府投入建设补贴1250万元,运营补贴627.1万元,建成使用老年食堂(助餐点)121处。20789位低收入老年人享受了助餐服务,累计就餐297.1万人次。做实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开展涉及老人和儿童等各类活动1596场次。

五年来,全县18所公办养老机构全面完成提升改造,21家养老机构全部完成消防设施设备维护保养和改造并通过验收备案。投入2427万元,对17家公办养老机构的消防设施实施提升改造,已完成5家。全县21家养老机构设置4352张床位,其中护理型床位3666张,占比达到84.2%。健全养老服务领域非法集资监测预警体系,从根源防范化解风险。

三是围绕活力创新,健全儿童和残疾人福利体系

五年来,以完善保护体系和教育机制为目标,提高养育标准。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标准由2021年初的每人每月1262元提高至2550元,增幅超100%,累计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5848.96万元。全县共新增335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核销超龄102人,现有538人。推进“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发放孤儿助学金73万元,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金98.4万元。启动流动儿童监测摸排和统计分析工作,摸排登记流动儿童2154人,会同教育、公安、卫健委、医保、残联等成立工作专班,全方位提供服务指导。累计投入8700多万元,配备乡镇专职儿童督导员22名,社区专职儿童主任260名,通过第三方专项培训、心理健康测评、户外拓展,抓实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五年来,有效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和重度残疾人护理两项补贴政策,受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3802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5659人,全县共有11055名困难残疾人、16457名重度残疾人16457人,落实了残疾人补贴,发放生活补贴9995.91万元,发放护理补贴16791.87万元。

四是围绕党建引领,构建社会组织功能发展体系

五年来,县民政局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数量质量并重的发展要求,努力实现社会组织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功能。登记在册社会组织共350家。对26家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引导其单独组建党组织,对党员人数不足,引导组建联合党组织,为129家社会组织选派党建指导员。

五年来,对109家新成立的社会组织、204家办理变更手续的社会组织,严格依法进行登记审查,履行登记管理职责;年检300多家社会组织,注销登记53家常年不开展活动,名存实亡的社会组织,撤销登记12家;与公安等16个部门联合实施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会同公安、统战等部门联合取缔了“合一堂”“蒙恩教会”、吴氏宗亲会等3家非法社会组织;对全县41家协会商会涉企收费进行了清理和整治,营造风清气正营商环境。

五年来,建成1个县级和4个乡镇级孵化园,培育发展13家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21家行业协会商会,1417家社区社会组织,共有12家社会组织被评为4A级、37家3A级、评为百强联合会14家,共为63家社会组织发放奖补资金140多万元。引导社会组织捐资捐物,助力疫情防控;通过流转土地、提供用工岗位、技术指导等方式,帮扶200多户贫困户成功脱贫;资助贫困生800多人次,减免学杂费和发放资金总额400多万元。实名注册志愿者24.76万人,注册志愿团体858个,发布志愿服务项目8700多个,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为15.6万人次。

五是围绕规范提升,提升事务管理公共服务水平

五年来,全县婚姻登记信息化、智能化迈上新台阶,共办理结婚登记26719对,离婚登记9316对,补发婚姻登记证7341件,收养登记21件。投入68万元资金,分批完成乡镇婚姻登记历史档案1978年至2001及2002年至2021年档案电子化38.1万件,移交县档案馆,实现异地调阅。建立健全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全国通办”保障机制。婚俗改革工作成效显著,成立肥东县“并蒂莲”婚姻家庭工作室,被省妇联评为“皖家平安”婚姻家庭纠纷调解示范室。共调解成功挽救离散家庭860个,离婚调解辅导家庭3650个,新婚当事人婚前辅导2380次,颁证服务2170多次,发放移风易俗婚事新办宣传手册32500多份。安排婚姻家庭辅导师婚前当事人集中授课30次。

五年来,县民政局严格落实国家殡葬惠民政策,遗体接运、遗体冷藏、遗体火化、骨灰寄存、惠民骨灰盒等五项殡葬基本公共服务做到全覆盖,共办理遗体接运业务35309件,遗体冷藏业务11562件,火化业务35314件,骨灰寄存业务1122件,提供惠民骨灰盒8631只。落实殡葬惠民政策减免费用4104.8121万元,惠及3.4804万户。开展节地生态葬169位,“家庭合墓、一墓多穴”推广16户。推进文明祭祀保障。累计接待群众17.3万余人次。建乡镇(含农村)公益性骨灰堂10处,总投资4248.83万元。

五年来,稳步推进地名数据库建设,全县在库词条8774条,每年更新率达5%以上,对82处歪斜、破损、锈蚀、地名不实等进行集中整改完成。深入开展“乡村著名行动”,以长临河为先行试点区采用智能化,科技化手段,设计制作地名文化二维码,让地名文化更容易查看,了解和传播。(记者 吴昊 通讯员 高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