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数字化转型逐步深入的背景下,如何让人工智能真正服务于育人核心目标,而非停留在技术应用的表面,成为众多学校探索的关键课题。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云谷学校以“人工智能+教育”为核心突破口,通过打破传统教育在评价维度单一、教学形式固化等方面的局限,将技术与教学实施、学生评价、校园管理等教育全流程深度结合,构建起逻辑完整、运转高效的智慧教育生态,为新时代中小学“科技赋能素质教育”提供了可落地、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从“单一评价”到“多维画像”:
AI重构学生成长评价体系
传统教育中以成绩为核心的评价模式,难以全面捕捉学生成长轨迹。学校突破这一局限,依托AI技术搭建五育(德智体美劳)评价系统,设置32个观察点,涵盖身心发展、学业表现、文明礼仪、劳动实践等关键维度,形成立体化评价网络。
评价数据的采集与量化实现“专人专责”——体育老师记录学生赛事参与情况,美术老师评估美育素养,班主任追踪日常行为表现,数据实时上传至系统后,自动生成学生个性化成长手册与雷达图。这种“谁教学、谁评价”的机制,既保证了数据真实性,又让评价更贴合学科特点。家长通过APP可实时查看孩子成长动态,请假、课表查询等20余项标准化应用与多个个性化功能,更让家校沟通与校园管理实现“数字化闭环”。
值得关注的是,学校将心理健康纳入五育评价重要维度,通过系统数据追踪学生心理状态变化,搭配系统性干预政策,构建起“评价—反馈—引导”的心理健康教育链条。副校长葛湘巍表示,AI的价值在于“用多元评价替代单一标准,用精准数据支撑因材施教,最终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从“课堂讲授”到“沉浸式体验”:
科技展厅成为AI教学实践载体
如果说五育评价系统是AI赋能教育的“数据中枢”,那么学校的人工智能体验馆则是学生感受科技魅力、提升实践能力的“线下实验室”。人工智能体验馆内9大主体项目,并非简单的科技展品陈列,而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实操课堂”。
宇树科技语音交互机器人与机器狗,通过“分层教学”适配不同学段需求——1年级至3年级学生以触摸、观察为主,感知机器人结构与交互原理;高年级学生则深入编程与组件化学习,甚至参与内蒙古师范大学联合教研团队的课题研究,实现“从体验到创造”的能力进阶。3D打印机课程则聚焦“建模思维”培养,学生从设计书架、宝塔等实物模型出发,理解AI与计算机学科核心的工科思维,优秀设计作品还能被打印成纪念品,让抽象的“思维”转化为具象的“成果”。
VR眼镜骑行区与桌上冰球人机对抗装置,更是将技术应用与学科知识巧妙结合。学生戴上VR眼镜,在热带雨林、雪山等虚拟场景中骑行,既能直观感受生态环境差异,辅助科学课学习;又能在沉浸式体验中缓解学习压力。桌上冰球装置则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让学生在对抗游戏中理解AI的“感知—反应”逻辑,实现“玩中学、学中悟”。
从“教师减负”到“专业升级”:
AI重塑教与学的角色定位
AI不仅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推动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向“个性化引导者”转变。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杜瑞博坦言:“AI将教师从判卷、数据统计等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以前需要花大量时间整理班主任日志,现在系统自动记录学生表现;评价不再是模糊的语言描述,而是直观的分数数据,我们能更精准地发现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展开针对性辅导。”
在教学层面,AI的介入让“因材施教”从理念走向实践。平板教学课堂中,教师通过数据分析把握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动态调整教学节奏;AI课程中,从低龄段的科技认知到高年级的编程实操,分层设计的教学内容,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获得适配的学习资源。这种“教师主导、AI辅助”的模式,既保留了教育的人文温度,又提升了教学的精准度。
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云谷学校的探索证明,人工智能并非简单的“教学工具”,而是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全方位变革的“核心引擎”。从五育评价的数字化落地,到科技展厅的课程化应用,再到教师角色的专业化升级,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云谷学校正以“AI+教育”的深度融合,书写着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创新答卷。(记者 宫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