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的时刻,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用五年的深耕细作,在辽北大地上写下了一篇关于振兴与发展的实干篇章。这座辽北小城以“钉钉子”精神破解难题,从产业升级到乡村振兴、民生保障,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稳健,最终交出了一份让群众看得见变化、摸得着的县域答卷。
老基地焕新颜 新动能破茧出
提到清河的产业,不少老居民还能想起过去“一厂独大”的日子——工业发展多依赖传统企业,市场稍有波动就容易影响全局。“十四五”期间,清河没有困守过去的“老本”,而是把闲置的厂房、土地当成“破局钥匙”,围绕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补链强链,让老工业基地重新焕发活力。
曾经荒草丛生的福如海、九华建材等旧厂区,如今已是机器轰鸣的新园区。今年以来,通过围绕主导产业补位入链,一批优质企业成功落地清河,3.7万平方米旧厂房、大量闲置土地被重新激活,变成了产业发展的“沃土”,闲置十多年的老企业实现“腾笼换鸟”,让沉睡的资源真正“活”了起来。
食品产业作为清河的“老招牌”,更是玩出了新花样。雪树精酿啤酒(辽宁)有限公司一期项目正式投产运营,年罐装成品酒1.5万吨,不仅续写了清河啤酒的历史传承,更让“铁岭地产啤酒”的味道重新回到百姓餐桌,2025年前三季度销售势头持续向好;铁岭忠意食品有限公司肉鸭项目实现“投产即升规”,日均屠宰量近3万只肉鸭,带动周边农户在家门口增收致富,成为乡村振兴的富民引擎;辽宁美安至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鲜食玉米深加工项目落地,将地里的新鲜玉米加工成真空包装的即食产品,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加快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步伐。
工业的智慧转型同样为清河发展注入新活力。清河区始终坚持主攻工业、稳住全局,深入推进“智改数转”,仅今年就有12个企业技改项目落地见效,辽宁世华农副食品有限公司通过技术升级实现产值大幅增长;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辽宁硬游科技有限公司获评辽宁省创新型中小企业,辽宁马丫食品有限公司跻身2025年辽宁省雏鹰企业,“傲时木业竹木干燥炭化脱糖设备”通过省级工业创新产品认定,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硬支撑”。此外,清河还主动融入“两地三交”战略,泰丰粮食烘干塔成功进军新疆市场,强育种业在新疆的种植基地扩增5000余亩,让“清河制造”和“清河种植”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田畴绘新景 村庄展新颜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科技;以前单打独斗,现在抱团挣钱。”这是清河农民对“十四五”乡村变化的最直观感受。在粮食生产上,清河以种植业为突破口,深化与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北大荒铁岭垦地共建示范区”从最初的零散地块逐步扩增至5000亩,秸秆全量还田、免耕播种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广泛应用,2025年全省保护性耕作现场会首次在清河涉农小区成功召开,为全省粮食生产提供了“清河经验”。
今年,针对农村土地碎片化、农户单打独斗效率低的问题,清河创新推出“示范区引领+联盟资源整合+农服公司市场化运作”模式,依托辽宁菁禾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整合12个家庭农场、7家涉农重点企业、5个种粮大户和2个合作社,共26家涉农单位组建农服联盟,推动2.4万亩土地实现“连片发展”。联盟统一从厂家采购种子、化肥,降低农户种植成本;统一调配大型农机开展耕种收作业,提升生产效率;统一对接收购企业,帮助农户把粮食卖个好价钱,让小农户稳稳融入现代农业发展链条。
特色农业的发展则让清河的农产品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玉辉大米、开旺源榛子、紫筠樱桃、谷峪苹果、石家草莓等绿色有机农产品凭借优质口感深受消费者喜爱;文选葡萄更是通过欧盟有机食品国际认证,成功进驻盒马、万象城、山姆、百果园等高端商超,成为农民增收的“金果果”。
如今,张相镇斛米沟梨花谷、大孟农业示范基地、杨木镇后杨家庭农场、聂家西老谷峪鸡心果采摘园、太岁灵芝菇生产基地等现代农业示范带已初具规模,“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乡村产业呈现出“多点开花”的生动局面。
乡村不仅要“产业兴”,更要“颜值高”。近年来,清河区围绕农村人居环境“六点、四线、一面”总体布局,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如今的清河农村,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垃圾分类箱整齐摆放,房前屋后种满花草,谢屯村、郎屯村、罗堡村获评省级美丽宜居村,广东山村、前杨木村更是荣膺“全国文明村”称号,乡村真正变成了“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实事办到位 平安护万家
“民生无小事,哪怕是修个路灯、补块地砖,都得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坎上。”这是清河干部们常挂在嘴边的话。“十四五”期间,清河始终把民生实事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社会保障到社会治理,全方位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社会保障方面,清河精准落实各项救助政策,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城乡低保、特困供养、残疾人补贴等各类救助资金按时足额发放;遇到群众因生病、意外等遭遇突发困难时,临时救助及时跟上,为困难家庭撑起“保护伞”。民政系统推出的“容缺受理—信用体系—责任追究机制建设”项目,更是解决了群众办事“忘带材料多跑腿”的难题——只要主要材料齐全,次要材料可以承诺后续补交,工作人员先办理业务,事后再跟进补收,让群众办事更省心、更暖心。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清河区开展“保用工促就业助振兴”攻坚行动,针对企业用工需求和群众就业意愿,举办现场招聘、直播带岗等活动68场,不仅带着岗位“走进”乡村和社区,还通过镜头带群众“走进”企业车间,直观了解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前三季度,全区累计达成就业意向383人,帮助116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同时开发183个乡村公益性岗位,投入1117万元衔接资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稳稳端住“饭碗”。
站在“十四五”收官的节点回望,清河的变化没有惊天动地的“大动作”,却藏在工厂车间的机器声里、田间地头的稻浪中、乡村小院的花丛间,更刻在老百姓的笑脸上。每一项变化都精准回应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让“幸福感”在增收的账本里落地,让“安全感”在完善的保障中扎根,让“获得感”在宜居的环境中升温。
这座辽北小城用实干证明,发展不必靠“噱头”,只要把产业做扎实、把服务做到位、把民生办实在,就能在振兴的道路上走得稳、走得远。展望“十五五”,清河人将继续带着这份“钉钉子”的劲头,在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步履不停,用实干织就振兴图景,以民生点亮幸福底色。(记者 王官波 通讯员 尚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