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陕西省石泉县凭借“山水为媒、文化为韵”的巧思,通过多元活动、特色美食、惠民举措与贴心服务,交出了一份口碑与人气双丰收的文旅答卷,让八方游客在烟雨朦胧中邂逅陕南风情,感受别样假日浪漫。这座户籍人口仅有18.2万人的小县城,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645.9万人次,文旅产业崛起的密码,源于石泉县得天独厚的生态人文禀赋,更得益于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
生态人文:秦巴明珠的千年积淀
10月8日,雨过天晴,在石泉县后柳水乡旅游度假区,全新升级的汉江生态水上游乐项目成为各地游客的首选,游客在这里或乘坐画舫游船,欣赏汉江两岸的山色美景;或乘坐摩托艇,体验水上运动带来的刺激与欢乐。
石泉县的山水画卷,铺展于北依秦岭、南枕巴山的地理格局之中,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5.8%,汉江穿境58.5公里,形成“一江碧水映青山”的生态基底。这里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地,更以“秦巴山水·石泉十美”闻名遐迩,后柳水乡的汉江美景、燕翔洞的喀斯特奇观、中坝峡谷的险峻幽深、雁山瀑布的千叠飞瀑等,共同构成天然氧吧般的生态旅游区。
石泉县因“城南石隙多泉、径流不息”而得名,厚重的人文底蕴源远流长。作为先秦鬼谷子文化重要发祥地,纵横学派的智慧至今浸润着这片土地;作为国宝“鎏金铜蚕”出土地,石泉县见证了蚕桑之乡的丝路文明和辉煌。汉调二黄、火狮子等非遗,则在周末、节假日的街头巷尾鲜活重现。
良好生态与厚重人文的共生,催生了独特的文旅吸引力。国庆中秋假期期间,石泉县接待国内游客量同比增长16.36%。
烟火气息:吸引流量的硬核磁场
国庆中秋假期,在秦巴老街,新编上演的实景剧《秦巴老街十美秀》将整条老街化为舞台,游客不再只是旁观,而是可以跟随演出队伍边走边看,沉浸式体验故事推进。
始建于西魏时期的秦巴老街,至今保留着明清时代的建筑格局。石泉县政府采取“修旧如旧”策略,既修缮城楼、禹王宫、关帝庙等文物保护单位,又留住古巷道、古院落、古民居原住民生活场景。经过一系列保护性开发与修复改造提升,古色古香的秦巴老街与汉江两岸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观光、文旅消费的新选择。夜幕降临,文化集市系列活动更是让秦巴老街人潮涌动,沿街店铺生意火爆,手工艺品、汉服体验以及石锅鱼等特色美食备受游客青睐。
“现在这里环境好、配套全、服务优,每逢周末节假日,我们社区的民乐队、合唱团、旗袍协会等文艺社团就会在老街文化集市活动起来,吸引了不少游客。”城关镇老城社区党支部书记刘世元现场推介。
秦巴老街不仅留住了古韵乡愁,还逐步形成了多种业态,开设各类店铺200余家。秦巴老街先后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成为石泉县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融合创新:破圈生长的文旅新态
石泉县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将文化元素深度融入旅游产业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山水田园、民俗文化等资源,打造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国家4A级和3A级旅游景区各5个、国家级和省级旅游镇村16个,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文旅产业体系。
作为西部蚕桑产业大县,石泉县依托鎏金铜蚕文化创新推出“丝路之源”IP,加快建设金蚕小镇,建成明星村万亩桑海农文旅融合示范区,开发桑叶茶、蚕丝被等60余种蚕桑衍生品,蚕桑产业链产值突破20亿元,3429户脱贫户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实现增收。
石泉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局长李华表示,在乡村振兴与消费升级的双重机遇下,石泉县将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抓手,着力在构建产业融合发展载体、延伸产业融合发展链条、优化产品要素供给、强化区域协作联动上下功夫,进一步促进文旅消费提质扩容,持续提升文旅品牌影响力,助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记者 李彦东 通讯员 许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