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服务农田 秋收启幕粮满仓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金秋时节,硕果满枝。近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左后旗巴胡塔苏木4.8万亩社会化服务农田正式拉开秋收序幕,一片片金黄的苞米地间,机械轰鸣奏响丰收乐章,绘就出一幅“机器抢收、农户省心”的热闹图景。

玉米籽粒直装农用拖车(乌云草都 摄)

“今年合作社社会化服务地块的玉米,亩产都能超2000斤,这丰收靠的就是技术打底、服务托底,实打实干出来的。”巴胡塔苏木召根嘎查党支部书记韩利蹲下身,捧着饱满的苞米粒满脸笑意,“开春选种,我们带着农技专家逐嘎查指导,帮农户挑抗病性强、产量高的品种,还手把手教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生长期每10天安排专人巡田,发现蚜虫、大斑病苗头就及时防治。现在机械收割,不仅比人工快10倍,每亩还能少损耗20多斤,算下来4.8万亩地多收近100万斤粮。”

为确保秋收“快收、快脱、快储”,高效推进秋收工作,巴胡塔苏木提前摸排各嘎查收割需求,统筹调配8台籽粒全收机械,安排至11个开展社会化服务嘎查的田间地头,实现“地块不落地、机械不闲置”。这些机械可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清选,原本1个村民3天才能收完的10亩地,如今1台机械1小时就能搞定,大大缩短粮食在田间的停留时间,有效规避阴雨天气带来的减产风险。

“从年初播种、田间管理到现在秋收,我们全程都不用操心,一门心思在外打工,一年下来能多挣3万元。”参与社会化服务的村民额尔敦胡雅嘎笑着说道。他介绍,以往自家种地时,由于缺乏专业技术和先进设备,每亩苞米产量始终达不到800斤,还得占用大量时间精力。如今选择农田社会化服务,不仅产量有保障,还能通过外出务工增加收入,“这种‘托管’模式,真是帮我们解决了大难题。” 

近年来,巴胡塔苏木积极探索农田社会化服务模式,通过整合农机资源、引入专业服务团队,为农户提供“从种到收”全流程服务,既破解农村劳动力短缺、种地效率低的困境,又让农户实现“种地不费力、丰收有底气、增收有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记者 宫立灵 通讯员 乌云草都 白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