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春:扎根高原新农人 共富路上追梦人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10月19日,第五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在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举行。这场以“耕耘乡村向未来”为主题的盛会,首次走出江苏,落地彩云之南。来自云南各州市的16位新农民代表登上舞台,用朴实的语言讲述着他们与土地共生、与乡村共荣的奋斗故事。李树春,这位山东菜农从寿光跨越2600公里来到云南弥渡,用13年的光阴走出了一条带领弥渡乡亲共同致富的康庄大道,成为现场最耀眼的“明星”。

第五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现场(郑义 摄)

初遇弥渡:从寿光到高原的农业梦

2012年,作为山东寿光一名经验丰富的菜农,李树春第一次踏上云南大理的土地。弥渡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让他眼前一亮:“这里简直就是为设施农业量身定制的!”凭借寿光先进的种植技术,他迅速在弥渡县大庄村建起了76亩的蔬菜基地。第一批蔬菜上市后,凭借优异的品质迅速打开市场,“北有寿光、南有大庄”的美誉不胫而走。

然而,李树春的雄心远不止于此。他以每年一个基地的速度扩张,前8年便建成了8个基地。但随着规模扩大,土地流转、资金投入和劳动力短缺等问题逐渐显现。更让他揪心的是,周边农户虽然渴望参与,却因技术匮乏、销路不畅、资金短缺而望而却步。

李树春讲述他靠“深度双绑”扎根高原的奋斗故事(郑义 摄)

破局之路:“深度双绑”模式的诞生

2020年,弥渡县两会期间,李树春提交了一份关于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的政协提案,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充满挑战。他选择大荒地村作为试点,带着团队走街串巷动员农户,最终只有20户愿意尝试。

资金问题随之而来。农户贷款难,银行不愿放贷,项目一度搁浅。关键时刻,李树春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用自己的资产为农户担保。尽管妻子满心担忧,但最终还是选择支持他。资金问题解决后,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传统农户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标准化要求。第一季种植失败,质疑声、骂声甚至退社要求铺天盖地而来。

“谁退我也没有退路!”李树春带着团队挨家挨户做工作,承诺如果再亏损,由公司承担全部损失。他的诚意打动了农户,第二季种植全力以赴。团队建立了两个微信群:技术群每天发布操作规程,销售群实时公开销售数据,接受农户监督。第二季收获时,产量和品质大幅提升,双方的信心也随之增强。

李树春讲述他靠“深度双绑”扎根高原的奋斗故事(郑义 摄)

创新机制:“3582”模式实现多方共赢

经过一两年的摸索,李树春成功总结出一套“深度双绑”机制:企业与农户、村集体形成紧密利益共同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在此基础上,他又推出了“3582”利益分配机制:

3%:净利润的3%归村集体,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

80%:剩余净利润的80%分给农户;

5%:农户从80%中拿出5%作为合作社公积金;

剩余部分:归企业所有。

这一模式实现了“三变”:村民变股东、土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到2024年底,合作农户从最初的20户发展到48户,基地面积扩大至200多亩,带动弥渡县31个合作社加入,并辐射周边8个州13个县。2024年,李树春的公司代表云南省参加全国乡村振兴比赛,荣获一等奖。

 初心如磐: 把农户利益放在首位

“我们的成功不是因为有多厉害,而是因为始终把农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李树春总结道。他用自己的身家为农户担保,换来了信任;彻底公开账目,赢得了人心。他常说:“成就乡亲就是成就自己。”

如今,李树春的“深度双绑”模式已成为云南乡村振兴的典范。他不仅带动了农户增收,更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加入到乡村振兴的行列中,共同书写着高原上的新篇章。

从山东寿光到云南弥渡,李树春用13年的坚守与创新,诠释了一名“新农人”的担当与情怀。他的故事,是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更是无数“新农人”奋斗的缩影。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李树春和他的伙伴们,正用实干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新农民传奇”。(记者 郑义 通讯员 段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