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走进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赤桥村,沿着古朴的赤桥驿道前行,在晚清名士刘大鹏故居斜对面,一方青砖小院静静伫立,门额上“郑伯阳故里”四字熠熠生辉。这座有着400余年历史的郑氏老宅,因明末清初思想家傅山恩师郑伯阳而闻名。青砖灰瓦、朱窗红门间,一株花椒树挺立院中,满树红果点缀古宅,古韵与生机交织,岁月气息扑面而来。

院中陈设简约而典雅,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套传承百年的清代豆青瓷“八碟八碗”。碗碟釉色温润、造型精致,边缘描金,底部留有不同年号款识,工艺考究、格调高雅。73岁的宅主郑三宝精神矍铄,谈起这套瓷具时满怀深情:“这些都是先祖郑伯阳传下来的宝贝,是当年家宴宴请宾客时的专用器具。”如今,这套器皿不仅是家族的传承信物,更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
木质隔断上悬挂着摘自刘大鹏《晋祠志》的四首诗,记录着傅山与郑伯阳的深厚师友情谊。傅山在恩师去世后作诗悼念:“教授谢生徒,腐铸完人范。愁彤老骨枯,廿年谁见此,一杖不曾扶。”诗句真挚,饱含敬意,也映照出郑氏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份文化基因,正通过郑三宝的坚守与传承延续至今。
随着赤桥古村文旅振兴,70余家民宿与农家乐相继兴起,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郑三宝在祖宅开办“郑家家宴”,将祖传“八碟八碗”菜系重新呈现,蒸菜香糯、造型精致,豆青瓷具与传统美食相映成趣,让游客在品味乡愁中感受晋阳古韵。一桌菜、一套瓷、一段史,成为古村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

如今,灯光映照下,豆青瓷的光泽温润如昔,蒸汽缭绕间,饭香与故事交织,传统文化就在这份生活气息中延续与焕新。这座古宅,既是晋阳文脉的见证者,也是乡村文化自信的生动象征。(记者 席兆平 通讯员 杨润德 王惠林)